詩人大全
[明代] 徐弘祖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后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岳、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qū),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nèi)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后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明代] 張位
江西新建人,字明成,號洪陽。隆慶二年進士。授編修,預修《世宗實錄》。萬歷初,請依歷代之例,令史官記起居注。后以忤張居正,謫官。居正卒后,召為左中允。久之,以申時行薦,拜吏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升吏部尚書,改武英殿大學士。精悍敢任,政事多所裁決,然常干涉吏部黜陟之權(quán)。礦稅議起,不能阻。薦楊鎬任朝鮮軍務,不能勝任。言者謂鎬拔擢,由賄位得之。又積以他故,被除名為民。旋卒。有《詞林典故》、《問奇集》等。
[明代] 羅兆鵬
羅兆鵬,一姓梁,字少南,號裕庵。新會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一五四九)舉人。初選長樂教諭,擢長泰知縣,移治寧洋,卒以讒歸。著有《滄溟一螺集》。清言良鈺《增岡州遺稿》、清道光《新會縣志》卷六有傳。
[明代] 李士淳
李士淳(一五八五 — 一六六五),號二何。程鄉(xiāng)(今梅州)人。明神宗萬歷三十七年(一六〇九)解元,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進士。授山西翼城知縣,調(diào)曲沃知縣。十一年(一六三八年)以卓異召入對策,授翰林院編修,任東宮講讀。十六年任會試同考官。晚年歸隱靈光寺三柏軒。著有《三柏軒集》、《古今文范》、《詩藝》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〇五有傳。
[明代] 段世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理段世首領、土酋段世率軍固守龍尾關(下關),時明朝將領傅友德率領王弼等人征討云南,王弼率軍從洱海向上關進軍,和沐英的部隊夾擊段世,攻破了龍尾關,活捉段世,隨后平定鶴慶、麗江諸郡。
[明代] 鄒兌金
鄒兌金(1599-1646),明末清初雜劇作家。字叔介,江蘇無錫人,鄒式金之弟。生平以濟人利物為事,曾捐資創(chuàng)置放生池以澤及魚鱉。崇禎丁丑年,他北上應考渡江泊金山寺,忽江中風浪大作,他傾資設救生船救人而耽誤了應考,后其子鄒忠倚得狀元,世竟傳為德報云。
[明代] 張瑋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席之。少孤貧,取糠秕自給,不輕受人一飯。為同里薛敷教所知。講學東林書院,師孫慎行。其學以慎獨研幾為宗。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出為廣東提學僉事?;浰咨蓰?,供張遠勝他省,瑋悉不受。以大吏建魏忠賢生祠,即日引去。崇禎帝即位,復出,累遷左副都御史。不久病卒。有《如此齋詩》。
[明代] 釋今身
今身(?--一六九四),字非身。新會人。俗姓劉,原名彥梅。清圣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棄諸生,登具丹霞,侍天然老人于歸宗。晚隱蒼梧龍化七寺。三十三年(一六九四)示寂。事見《海云禪藻集》卷三。
[明代] 曇噩
(1285~1373)元末臨濟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夢堂,號酉庵。二十三歲,禮謁長蘆之雪庭傳公,剃發(fā)受具足戒。后聞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靈隱寺,前往參謁,大悟,嗣其法,司內(nèi)記,任徑山之書記。至元五年(1339)駐錫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開壽寺。帝賜號“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師為瑞光院之開山。八十二歲,編集六學僧傳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洪武三年(1370),帝召見眾僧時,師為眾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國清寺,世壽八十九
[明代] 譚正國
譚正國,字康侯,號儀公。原籍新會,附籍羅定州東安縣學。明思宗崇禎十年(一六三七)中進士,初授中書舍人,擢廣西道御史,巡按貴州監(jiān)察御史。南明紹武元年(一六四六)、南明永歷元年(一六四七)間,土寇圍困邑城,正國率眾堵禦,清除奸宄,斬其酋黃信于陣上,力挽危亂。后歸里,訓子孫以讀書立品為尚,終老于家。清康熙《東安縣志》卷七、乾隆《新會縣志》卷九有傳。
[明代] 鄒德溥
江西安福人,字汝光,號四山。鄒德涵弟。萬歷十一年進士。官至司經(jīng)局洗馬。其所居為錦衣衛(wèi)千戶霍文炳故居,以發(fā)其藏金,為東廠所劾,革職追贓。有《易會》、《春秋匡解》、《畏圣錄》。
[明代] 舒芬
(1484—1527)江西進賢人,字國裳。精《周禮》,兼通諸經(jīng)及天文律歷,學者稱梓溪先生。正德十二年進士第一。授修撰,以諫帝南巡,被杖,謫福建市舶司副提舉。世宗即位,復官。以議“大禮”被下獄廷杖。因母喪歸,卒。有《易箋問》、《書論》、《周禮定本》、《內(nèi)外集》、《東觀錄》。
[明代] 馬光龍
馬光龍,原名登龍,字受攀,晚號確乎。順德人,潮陽籍。明思宗崇禎九年(一六三六)舉人。甲申之變,浮沉嶺外。南明唐王時,以宿負時名,起授中書舍人。首輔何吾騶等皆器重之。然終無意世事,放歸。結(jié)廬隱居,時與二三知己吟詠于山水之間。博極群書,自經(jīng)史稗官,古今文詞,及琴譜、音學、文字,無不考究。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傳。
[明代] 張維斗
張維斗,字上臺,號圓樞,無錫人,萬歷28年舉人,官榮經(jīng)知縣。在職時操守清正,做了捐資助賑,修學建城,取消養(yǎng)官馬民戶的賦稅,增加收購黃連的價格,編纂縣志,清私扣等利于黎民的好事。著有《千秋館集》。
[明代] 魏允中
(1544—1585)大名府南樂人,字懋權(quán)。魏允貞弟。與無錫顧憲成、漳浦劉廷蘭均鄉(xiāng)試第一,又同舉萬歷八年進士,時稱“庚辰三解元”。授太常博士,擢吏部稽勛主事,調(diào)考功。在官砥礪名節(jié),對執(zhí)政多所糾彈。未幾卒。有《魏仲子集》。
[明代] 張之象
(1507—1587)松江府華亭人,字月麓,一字玄超,號王屋山人。博覽群書,以太學生游南都,與何元朗、黃淳甫等賦詩染翰,才情蘊藉。嘉靖中官浙江按察司知事、布政司經(jīng)歷,不能為小吏俯仰,投劾而歸。有《詩苑繁英》、《司馬書法》、《楚騷綺語》、《唐詩類苑》、《彤管新編》等。
[明代] 張珆
張珆(?—一六四七),字臺玉。程鄉(xiāng)(今梅州梅縣)人。明思宗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貢生,授東莞訓導。明唐王紹武元年(一六四六)清軍入粵,次年殉節(jié)死。著有《蒼蒼亭集》。清光緒《嘉應州志》卷二三有傳。
詩詞推薦
- 環(huán)佩重來軒為槐塘程文實賦 其二明代:唐文鳳
- 燈下偶書清代:鄭孝胥
- 菩薩蠻(趙昌甫折黃巖梅來,且寄《菩薩蠻》,次韻賦之)宋代:韓淲
- 孤雁唐代:杜甫
- 春夏之交衰病相仍過芒種始健戲作宋代:陸游
- 東湖新竹宋代:陸游
- 減字木蘭花宋代:李之儀
- 游山五題·游大峒山宋代:余靖
- 南鄉(xiāng)子二首 其一 為青云譜八大山人紀念館作:呂小薇
- 長相思令·煙霏霏宋代:吳淑姬
- 亂后春日途經(jīng)野塘唐代:韓偓
- 山花子·銀字笙寒調(diào)正長五代:和凝
- 從齊武帝瑯琊城講武應詔詩南北朝:沈約
- 登快閣宋代:黃庭堅
- 九日聞雁明代:羅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