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明代] 朱升之
(1477—1526)揚州府寶應(yīng)人,字升之,號凌溪。弘治十二年進(jìn)士,除南京戶部主事,歷官陜西提學(xué)副使、云南參政。為人爽直,恃才傲物。詩宗盛唐,格調(diào)高古,與李夢陽、何景明并稱十才子。有《凌溪集》。
[明代] 李承箕
[明](公元一四五二年至一五o五年)(一作承基)字世卿,人稱大厓先生,嘉魚(今湖北嘉魚)人。成化(一四六五―一四八七)中領(lǐng)鄉(xiāng)舉不肯會試。工書。放情詩酒,醉起以所賦詩書之,札草濡墨,斜斜整整,無不如意。
[明代] 殷弼
殷弼,字夢臣,廣東人。生卒年不詳,舉人出身。明末崇禎年間官至內(nèi)閣中書,入清后隱居不仕。晚年定居融縣長安,開課授徒,其門生尊稱為羊城先生。工于詩,多詠山水之作,如《攜諸子登圣山第一峰》:“席氈者誰子,顧安得細(xì)草。坐臥堆白云,猿聲出夾道?!薄?
[明代] 陸大策
陸大策,字一士,號竹溪。海陽人。隱居?xùn)|皋,郡守葉元玉聞其名,召見。辭以詩,有“野心甘老碧山云,蓑笠如何可出村”之句,遂訪之,與定世外交。時薛侃居?xùn)|津,往還甚歡。清光緒《海陽縣志》卷三六有傳。
[明代] 如曉
明僧。浙江蕭山人,字萍蹤。幼不知書,年二十余逃罪臨安山中為僧。棲古廟十余年。嘗于深山明月之夜,見竹影在地,豁然若悟,折枝畫爐灰,遂善書畫。崇禎間結(jié)茅居于烏石峰側(cè),名曰巖艇。
[明代] 江溥
江溥(1447—1509),字紀(jì)源,明代安徽旌德江村人。江溥(1447—1509),字紀(jì)源,明代安徽旌德江村人。明成化丙午(公元1486年)科舉人。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進(jìn)士,官授河南淆川縣教渝,任職不久返鄉(xiāng)。去世后二十余年,被朝廷追贈為順天府推官。成化年間,曾任華容縣教諭。
[明代] 陶凱
浙江臨海人,字中立。博學(xué),工詩文。元順帝至正舉人。洪武初征修《元史》,授翰林應(yīng)奉,洪武三年任禮部尚書。酌定諸禮儀,定科舉式。四年,充首次會試主考官。五年,請依唐宋會要記載時政。后出為湖廣參政,官至?xí)x王府右相。嘗自號耐久道人,太祖聞而惡之,坐事殺之。有《昭鑒錄》。
[明代] 容朝望
容朝望,字幾石,號他山。新會人。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一五四二)舉人。嘉靖四十四年授四川崇慶知州,晉保寧府同知,授長蘆運同,左遷知陜西商州,二年告歸,卒年八十一。有《睡厭集》。清顧嗣協(xié)《岡州遺稿》卷四有傳。
[明代] 張光紀(jì)
張光紀(jì),字肅仲,號小泉,青縣半截河人(明初青縣屬河間衛(wèi)),萬歷十九年(1591)舉人,二十三年(1595)三甲第二百名進(jìn)士,初授袞州府東阿縣知縣,得罪上司,調(diào)任信陽,郁郁而終。著有《晉中草》、《杜律評解》等。《張氏族譜》錄其散句若干。
[明代] 張鳳翔
陜西洵陽人,字光世,號伎陵。弘治十二年進(jìn)士。官戶部主事,移病歸。詩賦信手涂抹,不經(jīng)師匠,如村巫降神之語。與李夢陽同舉于鄉(xiāng),聲名出李上。年僅三十而卒。有《伎陵集》。
[明代] 陳汝言
陳汝言(生卒年不詳),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字惟允,號秋水,臨江清江(今江西樟樹市)人,后隨其父移居吳中(今江蘇蘇州)。能詩,擅山水,兼工人物。與兄陳汝秩(字惟寅)齊名,時人呼為大髯小髯。陳汝言畫山水遠(yuǎn)師董源、巨然,近宗趙孟頫、王蒙,行筆清潤,構(gòu)圖嚴(yán)謹(jǐn),意境幽深。與王蒙契厚,傳說王蒙在泰安時,曾面泰山作畫,隨興所至,不時加筆,一幅圖畫了三年。陳汝言正巧來訪,時遇大雪,他便用小弓挾粉筆彈在畫上,將圖改作雪景。王蒙叫絕,以為神奇,遂改題為《岱宗密雪圖》。
[明代] 溥洽
(1346—1426)明僧。浙江山陰人,字南洲,俗姓陸。出家于普濟寺。研習(xí)佛經(jīng),旁通儒學(xué),工詩文。洪武二十二年召為僧錄司右講經(jīng)。永樂初為右善世,曾被誣左遷。仁宗時乞居南京報恩寺養(yǎng)老。有《雨軒集》。
[明代] 張大猷
張大猷,字元敬。番禺人,一作順德人。少負(fù)才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解元,三十五年(一五五六)進(jìn)士。官工部主事,歷仕至云南督學(xué)僉事。清同治《番禺縣志》卷四○有傳。
[明代] 張丹
(1619—?)明末清初浙江錢塘人,原名綱孫,字祖望,號秦亭,又號竹隱君。美須髯。性淡泊,不樂交游,喜游覽深溪邃谷。其詩悲涼沉遠(yuǎn),尤長于五言古詩。與丁澎、陸圻等稱西泠十子。有《秦亭詩集》等。
[明代] 劉逢源
明末清初直隸曲周人,字資深,號津逮。明貢生,入清不仕。經(jīng)史百家之外,又通星數(shù)河洛之學(xué),喜談兵擊劍。生當(dāng)亂世,流離江漢淮海間,詩多憂憤語。有《積書巖詩集》。
[明代] 畢際有
畢際有(1623-1693),字載積,號存吾,生于明天啟三年(1623)。他是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yán)的仲子,其長兄名際壯,早逝;三弟名際孚,沒有入仕。清順治二年(1645),畢際有考中拔貢,順治十三年(1656)任山西稷山知縣。有《存吾草》。
[明代] 朱桂英
朱氏,名桂英,仁和人。故陜西副使陳公洪范之副室也。清心契法,銳意修真,金箓標(biāo)名,有養(yǎng)誠道人之號,璚章闡旨,有閨閣窮元之書。秘寶夙探于鴻蒙,玄珠竟索于象罔。許邁別婦,先駕素麋,裴靜降兒,終驂白鳳。檢以瓊音之印信,方外之寶書,封以金英之函,藏山中之石室。升座演法,將迎少女于華山,蓮幘霓裳,又送三清于金岳。便欲發(fā)凌霄之想,豈徒紀(jì)步虛之聲。嗣有奇聞,征諸靈響云爾。
[明代] 章綸
章綸(1413年—1483年4月28日),字大經(jīng),溫州樂清(今樂清雁蕩山北麓南閣村)人。明代名臣、藏書家。祖先原為樂清北閣吳氏,后出繼南閣章氏,遂以章為姓。正統(tǒng)四年(1439年)章綸登進(jìn)士第,官授南京禮部主事。景泰年間升任禮部儀制郎中。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為當(dāng)事者所喜”,在禮部侍郎位二十年不得升遷。成化十二年(1476年)辭官回鄉(xiāng)。成化十九年(1483年),章綸去世,年七十一。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追贈南京禮部尚書,謚號“恭毅”。著有《章恭毅公集》、《困志集》等。
[明代] 張大受
(1658—1722)江蘇嘉定人,居蘇州匠門(干將門)溪上,字日容。康熙四十八年進(jìn)士,授檢討。充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旋奉命督學(xué)貴州。少時從學(xué)朱彝尊,得其賞識。善詩文。有《匠門書屋集》。
詩詞推薦
- 望山唐代:賈島
- 寄衣曲 其二元代:宋無
- 猛虎行魏晉:陸機
- 大魏篇兩漢:曹植
- 青玉案·綠槐煙柳長亭路宋代:惠洪
- 里闬吟 其二宋代:邵雍
- 朝中措(丁亥益陽賀王宜之)宋代:趙師俠
- 洞山十詠 其八 透瓶泉元代:岑安卿
- 黃金縷·妾本錢塘江上住宋代:司馬槱
- 桃源憶故人 自悟金朝:馬鈺
- 木蘭花·清琴再鼓求凰弄宋代:賀鑄
- 暮春(五首)先秦:周文
-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宋代:辛棄疾
- 又題伍相廟:周南
- 秦女休行唐代: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