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徽州府婺源人,字得之。正德十二年進士。擢禮科給事中,歷江西右參議。性情溫雅,與世無爭,而內蘊剛正,人莫敢犯。官至四川副使。
譚岳,字鯤溟。番禺人。時進子。明神宗萬歷十三年(一五八五)舉人。官博白知縣。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五。
饒希鎮(zhèn),大埔人。明末人。事見清康熙《埔陽志》卷五。
今印,字海發(fā)。順德人。族姓梁,原名瓊,字之佩,更名海發(fā)。諸生。明桂王永歷十一年(一六五七)皈天然落發(fā)受具。明桂王永歷十二年(一六五八)隨師還粵,頃復返廬山掌記室。天然老人遣參諸方。至楚黃見天章和尚,一語遂契,付以大法,命居西堂。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陳實,字秀卿。瓊山人。明孝宗弘治十五年(一五〇二)進士,授南京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改北御史,出為常州知府。卒于官。清雍正《廣東通志》卷四六有傳。
徐榮祖,字君榮,號與耕。龍川人。明思宗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貢生,官蒼梧教諭。著有《非病齋詩文集》。清嘉慶《龍川縣志》卷三六有傳。
葛恒,字仲威,號秉節(jié)生,明無錫人。洪武乙丑進士,官監(jiān)察御史,靖難兵薄京城李景隆開金川門恒死之。
明浙江吳興人,字長卿。少以官宦子弟,放縱不羈,偶失規(guī),為鄉(xiāng)里仇家所中,坐法,下獄。得釋,乃深自濯勵,勤學苦讀。善詩,有《白鶴園集》。
清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區(qū))人,字九儀,號花南。以四庫館學生議敘浙江臺州通判,調烏鎮(zhèn),以病辭。買屋于西湖梅莊。善畫山水,工詩,有《花南詩集》、《梅莊小志》。
徐紹奏,字九儀。程鄉(xiāng)(今梅州梅縣)人。明思宗崇禎二年(一六二九)貢生,授增城訓導。著詩文甚富。清光緒《嘉應州志》卷二三有傳。
楊瀧,字雨江,一字用仁,號訥初。原籍大埔,遷海陽(今潮州)。明穆宗隆慶四年(一五七〇)舉人。初任辰州通判。以忤權貴,謫經(jīng)歷。凡六月,復嘉興判官。復以觸犯權貴,再罷為經(jīng)歷。尋辟署江寧尹,升武定知府。后乞休歸隱。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傳。
張玉喬,番禺人。張喬妹。事見明張喬《蓮香集》卷二。
邵蕓,字德鑫,明無錫人,諸生。
陳廷策(一五七三 — 一六三四),字穎夫,一字覲墀。海陽(今潮州)人。衍虞父。弱冠有文名。為諸生三十馀年。明思宗崇禎五年(一六三二),督學曾化龍以學富行優(yōu)拔置明經(jīng)。晚年修造西湖山老君巖,建文昌祠,講明心性之學。清康熙二十三年入祀府學鄉(xiāng)賢。有《世馨堂詩集》、《旸山詩文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九四有傳。
鄒鎏,字石可。海陽(今潮州)人。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進士。授戶部主事,榷河西務兼管漕運,夙弊釐清。轉本部員外郎,升四川司郎中。出知襄陽府,時張獻忠據(jù)谷城,襄陽幾陷,鎏練兵籌餉,出奇制勝,越四月而城得全。以薦署鄖襄監(jiān)軍副使,官至太仆寺卿,以母老乞歸。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一八有傳。
徐登,番禺人。明神宗萬歷間貢生,官會同教諭。事見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五。
鄒期楨(1567-1642),明文學家、學者。字公寧,號經(jīng)畬,無錫人。崇禎初舉賢良方正,不就,以諸生終。
鄒升,字九揖,號幼圃,無錫人。鄒期楨孫,清康熙三年《無錫鄒氏家譜》主修。
(?—1422)江西吉水人,字仲熙。洪武中舉明經(jīng),授星子教諭。永樂中官翰林侍講。三殿失火,詔求直言,上疏極言時政得失,于營建北京工役之重,居民遷徙之苦,僧道供養(yǎng)之盛,貪污剝削之酷,言之尤切,幾得禍。官至右庶子兼侍講。
(1627—1700)明末清初江蘇吳縣人,字貫時,別號東海一老。徐枋弟。明諸生。工書畫,善詩文。明亡后,杜門不出。所居二株園成,四方賓從為詩文酒宴之會。有《一老庵集》等。
字舜五,吳縣人,有《莼香書屋詩》。
字道用,常熟人。崇禎庚午舉人有小碎集。
冼堯相,明世宗嘉靖年間人。事見明郭棐、清陳蘭芝《嶺海名勝記》卷五。
黎億,字汝賢,號一溪。順德人。明憲宗成化十六年(一四八〇)舉人,官監(jiān)利知縣。清梁九圖、吳炳南《嶺表詩傳》卷二有傳。
梁文瑞,字岐鳳,號雙池。東莞人。明武宗正德二年(一五〇七)舉人,歷福安縣、常州府訓導,郁林州學正,擢福建順昌知縣、陜西延安府同知。傳附見民國《東莞縣志》卷五七《梁文重傳》。
韓鳴鸞,字伯雍。博羅人。鳴鳳弟。性介特,好山水。年七十以壽終。有《羅浮圖志》。清乾隆《博羅縣志》卷一二有傳。
梁天錫,明世宗嘉靖時人。以善書官武緣知縣。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四。
(1502—1568)明山東章丘人,字伯華,號中麓。嘉靖八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官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罷歸,治田產,蓄聲伎,家居近三十年。征歌度曲,為新聲小令,詩歌豪放,尤工詞曲,不循格律,詼諧調笑,信手放筆。自謂藏曲最富,有“詞山曲海”之目。曾刻元喬夢符、張小山小令。作傳奇《寶劍記》,又有《登壇記》,今佚。又有《詞謔》、《閑居集》。
李夢熊,字維璋,號啖蔗。東莞人。諸生。事見清羅嘉蓉《寶安詩正續(xù)集》卷一。
蔡存仁,番禺人。明神宗萬歷元年(一五七三)舉人。官處州府通判。清溫汝能《粵東詩?!肪砣袀?。
陜西人,字魯山,號野庵。深研禪理,又嗜儒學。曾南至應天府,讀書于鐘山寺。后授《易》于鄖縣。還京師,住隆興寺,題壁云:“鳥棲匠氏難求木,僧住樵夫不到山?!睏钛惗L,一見如故,連日夜談不去。沈周為畫《雪夜談玄圖》以識之。有《魯山詩集》。
王克義,字宜齋。瓊山人。明成祖永樂四年(一四〇六)進士,授崇仁知縣,擢建昌府推官。民國《瓊山縣志》卷二四有傳。
徐棻,后改名榮,字木之。南海人。明思宗崇禎諸生。事見明崇禎《肇慶府志》卷四八。
字昭文,貌不拘而多才藝。談論風生,有俠士風。李寧遠大奴至白下郝文珠崔嫣然,挾之而北。寧遠鎮(zhèn)遼東,聞其名召掌書記,凡奏牘悉以屬焉。
韓宗堯,字仁卿,號愛軒。番禺人。明孝宗弘治五年(一四九二年)舉人。初署郴州學正,旋補睢州。晉湖廣蒲圻令,以憂去。起補安仁縣,尋棄官歸。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六有傳。
(1486—1552)福建莆田人,字必東,號損巖。嘉靖二年進士,授御史。帝亟欲尊生母,而群臣必欲帝母昭圣皇太后,浙亦上疏力爭。帝怒,立捕至內廷,除名為民。有《天馬山房遺稿》。
羅槐,字公士,號玉霖。東莞人。亨信六世孫。明思宗崇禎間諸生。事見清羅嘉蓉《寶安詩正續(xù)集》卷一。
彭西川,海陽人。明初處士。事見民國溫廷敬《潮州詩萃》甲編卷一。
汪英,陽春人。明武宗正德貢生。明世宗嘉靖初因平亂功授泰州通判,后升福山知縣。清康熙《陽春縣志》卷一三有傳。
茹湜,字季清,號養(yǎng)愚,明無錫人。所著有《爪膚集》。
明福建建安人,字惟化,號半窗山人。諸生。工詩善畫。
慈靜,臨邑人,太仆卿侗之妹,善畫白描大士,書法酷似其兄,母萬愛慈靜甚,必欲字貴人。年二十八,始適武定人大同知府馬拯。有《之室集帖》、《芝蘭室非非草》。盧德水云:子愿九嫂,乃楊盤石女弟,書法自成一家,博學能文,過于慈靜。
涂瑾,番禺人。瑞從弟。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未幾乞終養(yǎng)歸。優(yōu)游林下二十馀年,竟不復仕。傳附見清同治《番禺縣志》卷三七《涂俊生傳》。
字有中,休寧人。有詩集。
謝維申,德慶人。明世宗嘉靖間貢生。官古田教諭。事見清光緒《德慶州志》卷一〇。
謝秀孫,字秀蘭,寧都人。魏禧室。
韓宗禮,字掌邦。番禺人。釋函可族弟。事見《千山詩集》卷一二。
梁指妹,高要人。明周頌室。頌卒,指妹自縊。清宣統(tǒng)《高要縣志》卷一九上有傳。
馮小青,名玄,字小青。明代萬歷年間南直隸揚州(今屬江蘇)人。嫁杭州豪公子馮生妾。諱同姓,僅以字稱。工詩詞,解音律。為大婦所妒,徙居孤山別業(yè)。親戚勸其改嫁,不從,凄怨成疾,命畫師畫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謝應運,字開崧,號青蓮。新安人。明熹宗天啟七年(一六二七)貢生,官至重慶府教授。事見清嘉慶《新安縣志》卷一五。
明涿鹿右衛(wèi)人,字叔養(yǎng)。少有詩名。正德六年進士。由知縣官至代府右長史。有《鷗汀長古集》、《漁嘯集》、《頓詩》。
初蘇州府吳江人,字文奎,號寄翁。少事舉業(yè),旋棄去。從楊鐵崖學古文。洪武初應詔起,乞近地養(yǎng)親,為本郡儒學訓導,改江陰。博學多伎能,篆籀法古,亦善白描人物。有《漱芳集》。
蕭遠,曲江人。明思宗崇禎九年(一六三六)舉人。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六。
明福建福州人。有《鄉(xiāng)射禮儀節(jié)》。
程邃,明末清初篆刻家、書畫家。 歙縣(今屬安徽)人,生于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程邃早年是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才俊。曾拜華亭名士陳繼儒門下程邃從眉公學,不惟學畫,實亦學其品格和學問。同時,也從眉公處結識了黃道周。 程邃為人,誠實正直,品質端愨,崇尚氣節(jié),不與阮大鋮、馬士英等奸黨同流合污,而和清初著名的戲劇理論家李漁、大學者朱彝尊交誼甚契,為此招來不少橫禍。
葉維陽,字必恭。海豐人。高標子。明思宗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貢生。事見清乾隆《海豐縣志》卷五。
吳鴻潮,增城人。貢生。明思宗崇禎時官四會訓導。事見清康熙《增城縣志》卷一三、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五一。
明浙江錢塘人,字元稱。諸生。有《吟窗涉趣窺豹錄》。
黃行著,高要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舉人。官上高知縣。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四。
馬氏名間卿,字芷居,金陵人。陳翰林魯南之繼室也。魯南喪耦,知其賢而有文,遂委禽焉。年近八旬尚不廢吟詠。書法蘇長公,得其筆意,頗與魯南相類。善山水白描,畫畢多手裂之,不以示人。扁其室曰芷居,有詩十四篇,名《芷居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