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志,東莞人。明熹宗天啟貢生。明思宗崇禎二年(一六二九)任靈山縣訓(xùn)導(dǎo),后任高州府教授。事見民國張其淦《東莞詩錄》卷二○。
邵名世,字翼興,號空齋,明無錫人。壬戌進士,除南京兵部主事。
(1622—1703)明末清初浙江鄞縣人,字佩公,一字孟威,號曉山。少而清俊,工詩文。入清,立志為遺民,曾潛行至海上,欲有所作為。有《墨陽集》、《曉山游草》。
陳秉祥,字惟瑞。東莞人。明成祖永樂間布衣。事見民國張其淦編《東莞詩錄》卷六。
明福建莆田人,字圣仆。幼孤,性孝,不事生產(chǎn),專精書法。故友揚州知府楊嘉祚贈以數(shù)千金,天中以之購歌姬數(shù)人及書畫古物,其余散給貧寒親友,隨手而盡。
辛銘,字警之,號敬齋,無錫人。壬子舉人,博學(xué)能文。十年教授鄉(xiāng)里,終處州教授。
陳世紱,字朱來。南海人。事見明張喬《蓮香集》卷二。
王綵,號日齋。東莞人。明神宗萬歷間諸生。事見東莞《鰲臺王氏族譜》。
明廣東南海人。成化二年進士。授御史,九年秩滿不得遷。乃上疏盛贊宦官汪直功。時西廠已罷,由此復(fù)開??N于數(shù)年間升至南京工部尚書。直敗,斥逐為民。
馬仕彪,瓊山海南衛(wèi)(今屬海南省)人。明代宗景泰間人。能詩,設(shè)館訓(xùn)誨,武弁多出其門。事見明正德《瓊臺志》卷三七。
明代“東林前六君子”(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之一,被譽為“大明三百年,忠烈剛強第一人”。生性狷介剛毅,《靜志居詩話》稱其為“骨鯁之臣”。從小家貧,《明史》列傳中說他“自為諸生,讀書砥行”,“家酷貧,意豁如也”。為官后清廉正直,不計個人安危多次諫諍,與權(quán)臣斗爭。
謝之棟,陽春人。明思宗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貢生。事見清康熙《陽春縣志》卷八。
字元表,松江華亭人。萬歷壬子舉人任南雄推官遷知信陽州未上有寸草庵集。
袁黃 初名表,字坤儀,號了凡。袁黃是(浙江嘉善人,又有資料稱其為江蘇吳江人)。據(jù)日本學(xué)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并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奪取皇位,發(fā)生“靖難之役”,袁家因與反對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牽連被抄家。袁了凡的曾祖的父親幸免于被捕,開始四處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蘇吳江。少即聰穎敏悟,卓有異才,對天文、術(shù)數(shù)、水利、兵書、政事、醫(yī)藥等無不研究,補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縣辟書院,令高材生從其受業(yè)。萬歷五年(1577)會試,因策論違主試官意而落第。
廖負暄,順德人。明思宗崇禎十年(一六三七)進士,官無錫知縣。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九。
陳瑞,忠縣人,字輯五,成化壬戌進士。拜給事中,疏劾中官郭鏞,乞罷,內(nèi)侍官不得參機務(wù)。上嘉納之。升光祿卿,請禁浮圖、罷國醮及減奢費等事。后省親道卒。祀鄉(xiāng)賢。
錢仝,字公甫。東莞人。明世宗嘉靖五年(一五二六)進士,官副使。民國張其淦《東莞詩錄》卷一一有傳。
廣東潮陽人,字遂初。洪武舉人。授福建泉州府學(xué)教授,其教先德行而后文藝,閩人出其門者多矜名節(jié)。改柳州教授。永樂中卒。
明曠,字公郎,語溪人。入西林寺薙染。風(fēng)神秀雅,為沈嘉則所重。惜其早世。
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明萬歷補邑庠生。后來祁門縣文化部門,在渚口鄉(xiāng)清溪村發(fā)現(xiàn)了鄭之珍夫婦合葬墓及《清溪鄭氏族譜》,確認他為祁門縣渚口鄉(xiāng)清溪人。鄭之珍在《新編目連戲救母勸善戲文》序中自述:“幼學(xué)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趨時,而學(xué)不獲遂,于是萎念于翰場,而 游心于方外。
宿夢鯉,字龍吉,號仁寰。無錫人。萬歷34年舉人,除松陽知縣。與東林諸子過從甚密,尤其與高攀龍交往最久。,著《易纂全書》、《五經(jīng)百家類纂》、《古今類書》等,年八十一卒。
姚景圖(1608—?),字鼎臣,姚思禹之子。明萬歷三十六年生,崇禎六年(1633)舉人,慷慨尚義,仗義社捍衛(wèi)鄉(xiāng)閭??滴跏荒辏?672)與知縣楊霞主修《青縣志》,一月而成。青縣八景詩見于《康熙青縣志》。
謝譽,河源人。明武宗正德六年(一五一一)恩例冠帶,事見清康熙《河源縣志》卷六。
何仕冢,字文定,號純弼。海陽(今廣東豐順)人。明神宗萬歷四十年(一六一二)舉人。官衡山知縣。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五。
明浙江烏程人,字遐周。監(jiān)生。多病,勤著述,至咯血,卒年不滿四十。有《靜嘯齋詞》、《吳興備志》、《廣博物志》、《吳興藝文補》。
李天培,字承之。陽江人。明神宗萬歷三十二年(一六〇三)進士,官至南京工部主事。事見清康熙《陽江縣志》卷三。
蔣廷恩,原名棠,字傳元,號香杜,一號香度,元和人。嘉慶己卯進士,官內(nèi)閣中書。有《晚晴軒詩鈔》。
張士猷,瓊山人。明神宗萬歷間貢生,官四會訓(xùn)導(dǎo),擢太平府教授。事見清康熙《瓊山縣志》卷七、光緒《四會縣志》編五。
河南蘭陽人,字志高,號蕓庵。宣德四年舉人。授咸陽教諭,擢平鄉(xiāng)知縣,遷淮安知府,以治行卓異升山西左布政使。致仕歸。有《蕓庵集》。
涂麟,字于敏。番禺人。明世宗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舉人。官廣西柳州知府。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四。
王諭箴,號帶江。東莞人。明神宗萬歷間人。事見東莞《鰲臺王氏族譜》。
阮惟良,高要人。明成祖永樂六年(一四〇八)舉人。事見明嘉靖《廣東通志》卷七〇。
(1597—1648)明末清初山東濟寧人,字朝徹,別號鳧岫。明崇禎四年進士。授檢討,官至左諭德。李自成破京師后,自殺不成,南走江南。入清,流轉(zhuǎn)于丹陽、常州一帶,郁郁而死。所撰《玉堂薈記》,記明末世局朝政物態(tài)人情,另有《靜遠堂稿》。
謝宜申,河源人。明孝宗弘治十四年(一五〇一)舉人,十五年(一五〇二)副榜。事見清康熙《河源縣志》卷五。
陳經(jīng)翰,番禺人。明神宗萬歷時官參將。清溫汝能《粵東詩?!肪砣擞袀?。
何文繪,字朝袞,號前川。香山(今中山)人。明穆宗隆慶年間布衣。事見清山何天衢《欖溪何氏詩徵》卷一。
張志遜,原名世祖。東莞人。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舉人,入國子上舍。二十三年選刑部觀政,逾年授戶部司務(wù)。未幾左遷柳城少宰。三十一年罷官歸。事見民國張其淦編《東莞詩錄》卷六。
朱曰藩,字子價,號射陂,寶應(yīng)人(今江蘇省寶應(yīng)縣),朱應(yīng)登之子。生卒年不詳,約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前后在世。登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進士。歷官九江府知府。曰藩雋才博學(xué),以文章名家。有《山帶閣集》三十三卷,《四庫總目》行于世。
(1411—1470)明安慶府桐城人,字廷佐。少孤貧,躬耕養(yǎng)親,刻苦求學(xué),常在牛背讀書。正統(tǒng)元年進士,累官山西右布政使,致仕卒。
戴囧,潮陽人。明憲宗成化間高士。事見清光緒《潮陽縣志》卷二二。
李瓊貞,大埔人。明別駕李炤女,饒汝盛室。事見民國溫廷敬《潮州詩萃》閏編卷二。
陳守文,號樂耕。東莞人。明英宗正統(tǒng)間諸生。事見民國張其淦編《東莞詩錄》卷七。
區(qū)象璠,高明人。明思宗崇禎時人。事見明崇禎《肇慶府志》卷五〇。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德儒。洪武中官鄜州同知,政余以詩唱酬,仕終國子學(xué)錄。工古文。
名齊云(1542-1589),字謙之,若泰或別字,或為號。明嘉靖四十四(1565)年乙丑科進士,湖廣麻城人。與梅國楨是同窗好友。與歐大任、黎民表、胡應(yīng)麟、吳國倫、王世懋、李卓吾、周思久、梅泰符諸人交契。邱太守喜歡閑云野鶴的散淡生活??逃小段峒嫱ぜ?、《粵中稿》與《遙集編》。
柳如是,女詩人,一說浙江嘉興人,一說江蘇蘇州吳江區(qū)人。本名楊愛,后改名柳隱,字如是,又稱河?xùn)|君,丈夫為明清侍郎錢謙益,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故自號如是。柳如是是活動于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聰慧好學(xué),但由于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易名柳隱,在亂世風(fēng)塵中往來于江浙金陵之間。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草》與尺牘。其墓在江蘇常熟虞山花園浜。
(1609—1671)明末清初江南上元人,后移居儀徵,字伯紫,一字擘子,號憨叟,自稱鐘山遺老。紀(jì)青子。明諸生。崇禎時為復(fù)社名士,明亡后,棄諸生,躬耕養(yǎng)母。工詩善書,知名海內(nèi)。有《真冷堂詩稿》、《憨叟詩鈔》。
吳景熙,潮陽人。明初人。事見明隆慶《潮陽縣志》卷一五。
李僖,清遠人。明成祖永樂三年(一四〇五)舉人,官交阯統(tǒng)寧知縣。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〇。
桑孝光,字師舜,明常熟人,布衣,安貧好學(xué),賅洽子史。
今攝(一六一八—一六八六),字廣慈。番禺人。俗姓崔。參天然,即披緇依三十年。居侍寮最久,后充雷峰監(jiān)院諸職。清圣祖康熙十四年(一六七五),離亂中入凈成侍天然。十九年(一六八〇)付法偈,越六年示寂。著有《巢云遺稿》。事見清宣統(tǒng)《番禺縣續(xù)志》卷二七。
山西安邑人,字伯功。萬歷五年進士。歷官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陜西三邊。所至必整頓軍備,儲糧筑防,故頻頻奏捷。進階少保。四十五年致仕。有《延鎮(zhèn)圖說》。
梁湛然,字醒人。南海人。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舉人。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六。
黃蘭,字國馨。增城人。事見民國《增城縣志》卷一九。
應(yīng)天府上元人,字仲交,號云浦。嘉靖時貢生。篤學(xué)有才氣。喜藏書。善畫水墨山水竹石,亦工書法。有《城山堂集》、《牛首山志》等。
(?—1642)明遼寧義州衛(wèi)人。楊振叔父。精騎射。崇禎時任宣府總兵。十四年,引兵救錦州,至松山,被清兵所圍,拒絕招降,于突圍中陣亡。
徽州府歙縣人,字少連。嘗法朱熹以蜀漢為正統(tǒng)之意,作《季漢書》,以蜀為本紀(jì),列魏、吳為世家。
字履正,華亭超果寺僧,參雨、汰諸講席,有詩名。
錢憲,字國章,號心齋,無錫人。甲戌進士,官常山知縣。
錢福(1461—1504)明代狀元,字與謙,因家住松江鶴灘附近,自號鶴灘。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镠(liú)之后。弘治三年進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三年告歸。詩文以敏捷見長,有名一時,根據(jù)文嘉詩文修改的《明日歌》流傳甚廣。著有《鶴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