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兩漢] 賈宗
賈宗(?―88年),字武孺,南陽冠軍(今河南鄧縣西北)人,東漢初年名將賈復之子,東漢將領(lǐng),封即墨侯,官至長水校尉。賈宗年輕時有操行,多智謀。賈宗最初擔任郎中,后逐漸升任,建初年間擔任朔方太守。從前由內(nèi)地遷到邊疆的人,大多貧窮,被當?shù)厝伺?,不得做官?em>賈宗選用其中能勝任職務的,和邊地官吏參用,互相監(jiān)督,來揭發(fā)官吏奸私,也有因功勞補任長吏的,所以各人都愿意效命。匈奴人怕他,不敢入塞。召為長水校尉。賈宗兼通儒學,每次宴會受召見,常派他和少府丁鴻等人在漢章帝劉炟跟前討論。章和二年(88年),賈宗去世,朝廷很惋惜他。
[兩漢] 曹安
曹安民(?-197年),字安民,名不詳。東漢時期人物,曹德之子,曹操之侄,曹昂的堂兄弟,曹丕的堂兄,死于宛城之戰(zhàn)。按曹丕《典論》記載的“亡兄孝廉子脩、從兄安民遇害?!钡惹闆r來看,安民應該是曹操侄子錯不了,曹丕是他們屬于兄弟關(guān)系肯定不會弄錯。另外從典論的記載來看安民是和子脩并提的,子脩是曹昂的字,安民則肯定也是字不是名,至于三國志中記載則應取自曹丕之《典論》但陳壽又不知曹安民其名,故寫為“長子昂、弟子安民”。
[兩漢] 程曉
三國魏東郡東阿人,字季明。程昱孫。齊王芳嘉平中,為黃門侍郎。時校事放橫,曉上疏切責,言其以刻暴為公嚴,以循理為怯弱,外托天威為聲勢,內(nèi)聚群奸為腹心,遂罷校事官。遷汝南太守。年四十余卒。
[兩漢] 李陵
李陵(公元前134—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zhàn)于?;?,最后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其一生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爭議。他的傳奇經(jīng)歷使得他成為后世文藝作品的對象及原型。
[兩漢] 趙壹
趙壹(本名懿,因后漢書作于晉朝,避司馬懿名諱,故作“壹”),約生于漢順帝永建年間,卒于漢靈帝中平年間。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體貌魁偉,美須眉,恃才傲物?;浮㈧`之世,屢屢得罪,幾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窮鳥賦》答謝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賦》抒發(fā)憤懣之氣。一生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等16篇,今存5篇。
[兩漢] 梁鴻
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人,生卒年不詳,約漢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間在世[1] 。少孤,受業(yè)太學,家貧而尚節(jié)介。學畢,牧豕上林苑,誤遺火延及他舍。鴻悉以豕償舍主,不足,復為傭以償。歸鄉(xiāng)里,勢家慕其高節(jié),多欲妻以女,鴻盡謝絕。娶同縣孟女光,貌丑而賢,共入霸陵山中,荊釵布裙,以耕織為業(yè),詠詩書彈琴以自娛。因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章帝(肅宗)聞而非之,求鴻不得。乃改復姓運期、名耀、字侯光,與妻子居齊、魯間。終于吳。
[兩漢] 仲長統(tǒng)
(180—220)東漢山陽高平人,字公理。少好學,善文辭。性倜儻,敢直言,時人謂之狂生。獻帝建安十一年,尚書令荀彧舉為尚書郎,參丞相曹操軍事。著《昌言》,對戰(zhàn)國以來天下治亂及豪強驕奢多所論述。今存其《理亂》、《損益》、《法誡》數(shù)篇。
[兩漢] 劉邦
漢高祖劉邦,沛縣豐邑中陽里 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zhàn)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統(tǒng)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兩漢] 揚雄
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zhèn))人。 少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于辭賦。年四十余,始游京師,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即司馬相如之后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為揚雄。
[兩漢] 蔡寅
蔡寅?~前177年,陳留(今河南省杞縣)人,初為魏國太仆,秦末起兵反秦,加入起義軍,漢王三年(前204年),蔡寅投奔劉邦,任車騎將軍。其后,蔡寅因擊敗楚將龍且,破彭城有功,于漢高帝三年(前200年)被封為肥如侯,食千戶,在肥如(今河北盧龍鎮(zhèn)一帶)建立肥如侯國。
[兩漢] 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兩漢] 王逸
王逸,東漢著名文學家,《楚辭章句》作者。字叔師,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陽宜城)人。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侍中。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參加編修《東觀漢紀》,尤擅長文學,所著賦、誄、書、論及雜文21篇,又做《漢詩》123篇,后人將其整理成集,名為《王逸集》,多已亡佚,唯有《楚辭章句》一種完整地流傳下來了。所作《楚辭章句》,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頗為后世學者所重視。
[兩漢] 徐淑
徐淑,東漢女詩人(約公元一四七年前后在世),隴西(今甘肅通渭)人。秦嘉,生卒年不詳。字士會。隴西(今屬甘肅)人,徐淑丈夫?;傅蹠r,為郡吏,歲終為郡上計簿使赴洛陽,被任為黃門郎。后病死于津鄉(xiāng)亭。徐淑有詩集傳世。(《補續(xù)漢書藝文志》)所作今存《答秦嘉詩》一首及答書二篇。
[兩漢] 蔣晉
蔣晉,生卒年月不詳,后漢泉陵人(今湖南省永州市區(qū))人,靈帝時舉孝廉,授尚書郎,曾任汝南太守,后官至尚書仆射。后任司隸校尉。史稱其“入奏事,應對不滯”;“在位清直,為群僚所推服”。為一名好官。文武雙全。
[兩漢] 薛綜
(?—243)三國吳沛郡竹邑人,字敬文。士燮召為五官中郎將,除合浦、交趾太守。從呂岱南征,還為守謁者仆射。建昌侯孫慮辟為長史。外掌眾事,內(nèi)授書籍。累遷尚書仆射,太子少傅。曾注張衡《二京賦》,并撰有《私載》、《五宗圖述》。
[兩漢] 胡廣
(91—172)東漢南郡華容人,字伯始。安帝時舉孝廉,奏章為天下第一。拜尚書郎,五遷至尚書仆射,歷仕司空、司徒、太尉,官至太傅,歷安、順、沖、質(zhì)、桓、靈六帝。謙恭練達,處宦官外戚交互專政之時,為官如故,時諺譏為“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以附和梁冀定策立桓帝,封育陽安樂鄉(xiāng)侯。卒謚文恭。
[兩漢] 劉旦
(?—前80)西漢人。武帝第四子。元狩六年立為燕王。博學經(jīng)書雜說,好星歷數(shù)術(shù),招致游士。及衛(wèi)太子、齊懷王死,旦自以次第當立,上書求入宿衛(wèi)。武帝未許,遂立少子為太子。昭帝立,年幼,霍光秉政。旦與上官桀等謀殺光,廢帝自立,事敗自殺。謚剌。
[兩漢]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quán)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quán),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兩漢] 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于衛(wèi)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并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后,曹操統(tǒng)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跡并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兩漢] 李尤
東漢廣漢雒人,字伯仁。少以文章顯。和帝時,侍中賈逵薦尤有司馬相如、揚雄之風,拜蘭臺令史。安帝時遷諫議大夫,受詔與劉珍等撰《漢記》。帝廢太子為濟陰王,尤上書諫。順帝立,遷樂安相。卒年八十三。
[兩漢] 蔡邕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zhèn))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權(quán)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兩漢] 薛瑩
(?—282)三國吳沛郡竹邑人,字道言。薛綜子。初為秘府中書郎。吳孫休即位,為散騎中常侍。孫皓初,為左執(zhí)法,遷選曹尚書,領(lǐng)太子少傅。坐事下獄,徙廣州。華覈保薦,召為左國史,上書陳緩刑簡役。吳亡入晉,為散騎常侍。與韋曜等撰《吳書》,自撰《后漢記》。
[兩漢] 楊孚
楊孚(生卒年待考),字孝元,東漢時南??しh漱珠崗下渡頭村(今廣州市海珠區(qū)赤崗街道下渡村)人。漢議郎學者。 他早年致力攻讀經(jīng)史,鉆研頗深。 公元77年,以參加朝廷主辦的“賢良對策”入選而獲授為議郎,成為參與議政的皇帝近臣。 楊以直言敢諫而著稱,屢屢向皇帝提出自己對政事的意見。楊的品學頗為時人所推崇。楊孚開創(chuàng)嶺南文化的影響為歷代后人所仰崇。
[兩漢] 秦嘉
秦嘉,字士會,隴西(治今甘肅通渭)人。東漢詩人?;傅蹠r,為郡吏,歲終為郡上計簿使赴洛陽,被任為黃門郎。后病死于津鄉(xiāng)亭。秦嘉赴洛陽時,妻子徐淑因病還家,未能面別。秦嘉客死他鄉(xiāng)后,徐淑兄逼她改嫁。她“毀形不嫁,哀慟傷生”(《史通·人物》),守寡終生。秦嘉、徐淑今存的詩文并收輯于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兩漢] 張翼
(?—264)三國蜀犍為武陽人,字伯恭。劉備定益州,為書佐,遷蜀郡太守。劉禪時,歷官尚書,左車騎將軍,領(lǐng)冀州刺史。景耀末,魏軍數(shù)道并攻,與姜維拒守劍閣。劉禪降,乃與維降魏。明年,至成都,為鐘會亂兵所殺。
[兩漢] 崔骃
崔骃(?—公元92年),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自幼聰明過人,13歲便精通《詩》、《易》、《春秋》。崔骃博學多才,精通訓詁百家之言。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齊名。章帝時,他寫了《四巡頌》,頌揚漢朝之德,文辭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視。竇太后當政時,曾經(jīng)在竇憲府內(nèi)任主簿。竇憲橫暴驕恣,他屢次諷諫勸阻。竇憲不能容忍,便讓他出任長岑長,他棄而不任,返歸家園,后病逝。
[兩漢] 東方朔
東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張,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德州陵縣神頭鎮(zhèn))人,西漢著名詞賦家,幽默風趣且才華橫溢,在政治方面也頗具天賦,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nóng)戰(zhàn)強國之計,但漢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yōu)看待,不以重用。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后人匯為《東方太中集》。
[兩漢]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人,一說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是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jié)構(gòu)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后人稱之為賦圣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jié)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兩漢] 應玚
(?—217)三國魏汝南人,字德璉。應劭從子。以文章見稱。曹操征為丞相掾?qū)?。轉(zhuǎn)平原侯庶子,后為五官中郎將文學。為“建安七子”之一。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卒于疾疫。有輯本《應德璉集》。
[兩漢]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兩漢] 王褒
王褒,字子淵,西漢人,文學家,生卒年不詳。蜀資中(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qū)墨池壩)人。其生卒年失載,只知他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主要在漢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時期。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辭賦家,寫有《洞簫賦》等賦十六篇,與揚雄并稱“淵云”。
[兩漢] 應璩
(191—252)三國魏汝南人,字休璉。應場弟。博學,以文章顯,善為書記。魏文帝、明帝時,歷官散騎常侍。齊王曹芳立,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曹爽執(zhí)政,多違法度,璩以詩諷之,多切時要。復為侍中,典著作。今存《百一詩》數(shù)篇,有輯本《應休璉集》。
[兩漢]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quán)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兩漢]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發(fā)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shù)、地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lián)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兩漢]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兩漢] 班固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兩漢] 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zhàn)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兩漢] 劉徹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漢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詩人。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lǐng)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先秦] 卜商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漢族,中國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wèi)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F(xiàn)在,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后裔。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在孔門弟子中,子夏并不象顏回、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他關(guān)注的問題已不是“克己復禮”(復興周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因此,子夏發(fā)展出一套偏離儒家正統(tǒng)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先秦] 司馬穰苴
司馬穰苴一般指田穰苴。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后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后世稱司馬氏。后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郁發(fā)病而死。由于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yún)s影響巨大。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先秦] 黃石公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漢時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jù)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妒酚洝ち艉钍兰摇贩Q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后,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睆埩己髞硪?em>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先秦] 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zhàn)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nèi)黃縣梁莊鎮(zhèn))人,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wèi)鞅、公孫鞅。后因在河西之戰(zhàn)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先秦] 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zhàn)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吳起一生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nèi)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yè);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fā)動兵變攻殺吳起。后世把他和孫武并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也稱叔旦,周朝第一位周公,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先驅(qū)。
[先秦] 孫臏
孫臏,山東鄄城人,生卒年不詳,中國戰(zhàn)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為鬼谷子王詡的徒弟,同龐涓一師之徒。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先秦] 晏嬰
晏嬰(?—前500年),姬姓(一說子姓),晏氏,字仲,謚“平”,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余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nèi)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wèi)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嬰去世。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于《晏子春秋》。
[先秦] 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于是飲鴆自盡。
[先秦] 公孫龍
公孫龍(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華夏族。東周戰(zhàn)國時期著名哲學家,生于趙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能言善辯,曾為平原君門客。他提出了“離堅白”、“白馬非馬”等命題。
[先秦] 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協(xié)助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秦統(tǒng)一之后,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tǒng)一。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和被趙高所逼把胡亥推上了皇位,后被趙高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