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元代] 方夔
夔,一名一夔,字時佐,淳安人。生于宋季,嘗從何潛齋游,究心義理之學。攻舉子業(yè),不利于有司。退隱富山之麓,扁其堂曰「綠猗」,授徒講學其間,自號知非子,學者稱富山先生。所著有《富山懶稿》。曾孫宗大編次,五世孫文杰刻之。明正統(tǒng)間,同邑周瑄為之序,謂其文詞聲容雅淡,不為體裁音節(jié)之所拘。
[元代] 蘇大年
(?—1364)元真定人,寓揚州,字昌齡,以字行,號西坡,又號林屋洞主。碩學鴻才,不受辟舉。文辭翰墨,皆絕出時輩。又工畫竹石窠木。順帝至正間為翰林編修。因避兵至平江。張士誠據(jù)平江,用為參謀。先吳亡而卒。
[元代] 吳海
元明間福建閩縣人,字朝宗。元季以學行稱,因世亂絕意仕進。洪武初守臣欲薦諸朝,力辭免。既而征詣史局,亦辭。嘗著《書禍》,謂楊、墨、釋、老、管、商、申、韓及稗官野乘、支詞艷說,均宜禁絕。又有《聞過齋集》。
[元代] 顧阿瑛
顧阿瑛(1310一1369) 一名德輝,一名瑛,字仲瑛。平江昆山(今屬江蘇)人。家世豪富,年三十,始讀書。筑別業(yè)"玉山佳處",盛冠一時,四方文學士張翥、楊維楨、柯九思、李孝光,方外張雨等,咸主其家。有《玉山璞稿》,存詞四首,在集中。
[元代] 何真
(?—1388)元明間廣東東莞人,字邦佐。元順帝至正間為小官,后棄官歸里。元末大亂,聚眾保鄉(xiāng)里,破海盜,守廣州。擢廣東行省右丞。明洪武元年廖永忠取廣東,真詣軍門上印章,籍所部郡縣戶口兵糧,奉表以降。擢江西行省參知政事,累官湖廣布政使,封東莞伯。
[元代] 奧敦周卿
奧敦周卿(生卒不詳),女真族人。似與白樸同時,元初人。字周卿,號竹庵。奧敦是女真姓氏?!度⑶反嫫湫×?首。其先世仕金。父奧敦保和降元后,累立戰(zhàn)功,由萬戶遷至德興府元帥。周卿本人歷官懷孟路總管府判官、侍御史、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僉事。為元散曲前期作家,與楊果、白樸有交往,相互酬唱。今存小令二首,套數(shù)三曲?!短驼糇V》列為「詞林英杰。」
[元代] 施耐庵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本名彥端,漢族,今江蘇興化人。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群經諸子,詞章詩歌,天文、地理、醫(y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無不精通,35歲曾中進士,后棄官歸里,閉門著述,與門下弟子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chuàng)作,搜集整理關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終寫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不久任浙江錢塘縣尹。施耐庵故里江蘇興化新垛鄉(xiāng)施家橋村有墓園、紀念館,有《施氏家薄譜》存世。
[元代] 鮮于必仁
鮮于必仁,字去矜,號苦齋,漁陽郡(治所在今天津薊縣)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元英宗至治(一三二一到一三二三)前后。其父太常典簿鮮于樞,“吟詩作字,奇態(tài)橫生”(見《新元史·文苑·鮮于樞傳》),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在世時與海鹽楊梓之子國材、少中交游甚密,常“盡以作曲方法授之”。貫云石曾教楊梓及其家僮唱曲于前,受有維吾爾音樂影響的鮮于必仁又教其子國材、少中及家僮于后,所以才有因楊氏而著稱于世的“海鹽腔”。其散曲中的寫景之作,曲文華美,意境開闊;詠懷歷史人物的曲作,詠史論世,格調健朗。
[元代] 范康
范康[約公元一二九四年前后在世]字子安,元朝杭州人。(疑郎范居中之父,號玉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世祖至元末前后在世。明性理善,講解能詞章,通音律,因王伯成有李太白貶夜郎,乃編杜子美游曲江以配之,又作竹葉舟一劇,(均錄鬼簿)今猶存。而游曲江則佚。太和正音譜評為“竹里鳴泉”。
[元代] 高克禮
高克禮[元](約公元一三三一年前后在世)字敬臣,(一作敬德),號秋泉,河間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文宗至順中前后在世。工散曲。性淡泊。以蔭官至慶元理官。為政以清凈為務,不尚苛刻。克禮工古今樂府,有名于時。嘗和楊維楨西湖竹枝詞。所作散曲,今見雁兒落過德勝令二支。
[元代] 李茂之
李茂之,[約公元一三零二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工曲,陽春白雪中有他的散曲。 元·鐘嗣成《錄鬼簿》未載其名,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中。元·劉仁本《洞庭集》卷六《李榮貴 傳》謂李榮貴字茂之,元末居江陵府(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縣) ,中書省宣使李榮祖之弟。 至正十二年(一 三五二)紅巾軍破江陵,被殺。是否就是曲家李茂之,存疑待考。
[元代] 孟昉
孟昉,字天緯,一作天曄。本西域人,回族,寓居北京。延祐(一三一四--一三二〇)間為胄監(jiān)生。明敏英妙,質美而行懿,由鄉(xiāng)舉得舉,從事臬司憲部掾樞府,進中書西曹,典國子監(jiān)簿。元明間回族詞人,曾在元為官。有多部作品傳世。元曲三百首中收有他的一首天凈沙?!蹲滔母濉肪砣畯埞忮鲑澰S道:"孟子論文自老成,早于國語亦留情。"(《寄孟昉郎中》詩)可見其文雄稱當時,極負盛名。惜《孟待制文集》今已不傳。
[元代] 景元啟
景元啟,元代散曲作家,約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吳梅、王易、虞冀野均疑為即景元啟)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仁宗延祐中前后在世。工作曲,有得勝令等小令,存太平樂府及陽春白雪中。所作散曲今存小令十五首,套數(shù)一套。
[元代] 朱思本
朱思本(1273-?),字本初,號貞一,江西臨川(今撫州)人。元代地理學家。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祖父以科舉入仕,任淮陰縣令。父不仕。入元后,家庭開始破落。至元十二年(1275)底,撫州被元軍占領。宋亡之痛,籠罩著朱思本一家,長輩們抱著與新皇朝不合作的態(tài)度,堅決不仕元。長輩們厭世遁跡、薄視名利的處世心態(tài),對年幼的朱思本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朱思本在謝絕了李孟勸他返儒入仕之后,開始了長達10 年之久的考察活動。經過10 年的努力,他終于繪成“長廣七尺”的《輿地圖》,后刻石于上清之三華院。
[元代] 鮑恂
鮑恂(生卒年未詳),字仲孚,崇德(今桐鄉(xiāng))人。少從臨川吳澄學《易》,得其所傳。為人慎重,好古力行,學識品行名傳天下。元元統(tǒng)間(1333—1335),浙江鄉(xiāng)試第一,薦為平江教授、溫州路學正,皆未就任。順帝至元元年(1335),登進士第。薦為翰林,亦婉辭。
[元代] 胡祗遹
胡祗遹(zhī yù)(1227—1295)字紹聞 ,號紫山。磁州武安(今屬河北?。┤?。于世祖朝歷任戶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太原路治中、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荊湖北道宣慰副使、濟寧路總管及山東、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職,以精明干練著稱,所至頗具聲譽。胡祗遹后召拜翰林學士,未赴,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以疾辭歸。卒,謚文靖?!对贰酚袀?。祗遹學出宋儒,著述較豐,著有詩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卷八有《黃氏詩卷序》、《優(yōu)伶趙文益詩序》、《朱氏詩卷序》等文,為研究元曲之珍貴資料。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秋潭孤月”。
[元代] 沈夢麟
沈夢麟,[元](約公元一三三五年前后在世)字原昭,吳興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惠宗至元初前后在世,年近九十歲。少有詩名。元末,以乙科授婺州學正。遷武康令,解官歸隱。明初,以賢良徵,辭不起。應聘入浙閩,校文者三,會試同考者再。太祖稱他“老試官,”知其志不可屈,亦不強以仕。夢麟于七言律體最工,時稱“沈八句”。著有花溪集三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元代] 商挺
商挺(1209—1288) 元散曲家。字孟卿,一作夢卿,號左山老人。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人。年二十四,北走與元好問、楊矣游。東平嚴忠濟辟為經歷,出判曹州。蒙古憲宗三年(1253)入侍忽必烈于潛邪,遣為京兆宣撫司郎中,就遷副使。至元元年(1264)入京拜參知政事。六年同簽樞密院事,八年升副使。九年出為安西王相。十六年生事罷。二十年復樞密副使,以疾免。卒后贈太師魯國公,溢文定。有詩千余篇,惜多散佚?!对娺x》癸集存其詩四首。《全元散曲》從《陽春白雪》輯其小令十九首,多寫戀情及四季風景。
[元代] 孫叔順
[元](約公元1322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約元英宗至治中前后在世。工曲,今存陽春白雪中。其散曲《南呂·一枝花》套,自敘“不戀蝸角名”,“本待要快活逍遙,情愿待休官罷職”,可見他曾入仕。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元代] 袁桷
(1266—1327)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為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勛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謚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元代] 劉詵
(1268—1350)吉安廬陵人,字桂翁,號桂隱。性穎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師道自居,教學有法。江南行御史臺屢以遺逸薦,皆不報。為文根柢《六經》,躪躒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門。卒私謚文敏。有《桂隱集》。
[元代] 荊干臣
荊干臣,生卒年不詳。家居東營(元代大寧路興中州,今內蒙古寧城西)。 雖生長豪族,但能折節(jié)讀書。少年時游學于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帶)。元·鐘 嗣成《錄鬼簿》記其官職為“參軍”,元·王惲《狄澗先生大全集》卷二十三有 《送荊書記干臣北還詩并序》,作“干臣參議”,并記錄了他至元年間曾隨忻都 等東征日本事(詳見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元代] 舒遠
遠字仲修,號北莊,頔之弟也。嘗與弟士謙隨道原輿親避寇巖谷,被擄執(zhí),道原正色叱賊,言甚厲,欲殺害之。弟兄執(zhí)手爭死,賊眾皆感泣,俱釋以全。道原《為苗民所苦歌》,即紀其實也。所著曰《北莊遺稿》。
[元代] 干文傳
(1276—1353)元平江人,字壽道,號仁里,又號止齋。十歲能屬文。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同知昌國州事。累升婺源知州,改知吳江州,所至皆有善政。順帝時預修《宋史》,書成,擢集院待制,以禮部尚書致仕。識度凝遠,喜接引后進,所取士后多知名。為文務雅正,尤長政事。有《仁里漫稿》。
[元代] 庾吉甫
亦作天福,除員外郎、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府判。生卒年不詳。元·鐘嗣成《錄鬼簿》將其列于“前輩 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之列。明·賈 仲明在馬致遠的吊詞里把他與馬致遠、關漢卿、白樸 等人相提并論。馬、關、白都是雜劇蒙元時期的作家, 故莊一拂在《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中言庾氏于“元憲 宗元年前后在世” 。
[元代] 珠簾秀
珠簾秀(生卒年不詳),字、號、出生地及生平均不詳,中國元代早期雜劇女演員?!肚鄻羌氛f她“姿容姝麗,雜劇為當今獨步,駕頭、花旦、軟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士頗推重之?!笨梢娝谠s劇演員中的地位,元代后輩藝人尊稱她為“朱娘娘”。珠簾秀與元曲作家有很好的交情,諸如關漢卿、胡祗遹、盧摯、馮子振、王澗秋等相互常有詞曲贈答。關漢卿曾這樣形容她:“富貴似侯家紫帳,風流如謝府紅蓮。”又有:“十里揚州風物妍,出落著神仙?!?em>珠簾秀現(xiàn)存小令一首、套數(shù)一套。其曲作語言流轉而自然,傳情執(zhí)著而純真。曾一度在揚州獻藝,后來嫁與錢塘道士洪丹谷,晚年流落并終于杭州。
[元代] 錢霖
錢霖約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字子云,后為道士,更名抱素,號素庵,松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跡亦無考。善作散曲,有醉邊余興,以“語極工巧”見稱。又曾類輯名公所作,名曰江湖清思集,(均錄鬼簿)并傳于世。博學,工文章,不為世用,遂為黃冠,更名抱素,號素庵。初營庵于松江東郭,建二齋曰“封云”、“可月”。后遷居湖州(今屬浙江?。?。晚居嘉興(今屬浙江?。?,筑室于鴛湖之上,名曰“藏六窩”,自號泰窩道人。著有詞集《漁樵譜》,楊維楨序之,稱有寄閑父子之風。編有散曲集《江湖清思集》,著有《醉邊余興》。
[元代] 賈仲明
賈仲明(1343~1422后),元末明初雜劇作家。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作“賈仲名”。自號云水散人。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善吟詠,尤精于詞曲、隱語。曾侍明成祖朱棣于燕王邸,甚得寵愛,所作傳奇戲曲、樂府極多,駢麗工巧,后徙官蘭陵。著有《云水遺音》等。撰《錄鬼簿續(xù)編》,為八十二位戲曲作家補寫了數(shù)十曲雙調·凌波仙挽詞,對這些戲曲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予以梳理、評論,其中有不少曲論評語是比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們廣泛征引。
[元代] 白賁
白賁(約1270-1330前),字無咎,號素軒,祖籍太原文水(今屬山西),南渡后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善畫,能散曲,是元散曲史上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南宋遺民詩人白珽長子。延祐年間由省郎出知忻州,忤監(jiān)郡,去職。至治間起為溫州路平陽州教授,歷常州路知事,終南安路經歷。是知名元曲家,《太和正音譜》以其曲為上品,稱為“如太華孤峰”,據(jù)《全元散曲》,今存小令二支,套曲四套(其中殘?zhí)滓惶祝鳌阐W鵡曲〕相當有名,和者頗多。亦善畫,并能詩,《元詩選·癸集》甲集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元詩選·癸集》小傳,孫楷第《元曲家考略》有生平考證。
[元代] 趙偕
慶元慈溪人,字子永。宋宗室之后,故不仕,隱居大寶山。學宗楊簡,以靜虛為尚,學者稱寶峰先生。慈溪令執(zhí)經請業(yè),行弟子禮,偕以治民事宜告之。方國珍據(jù)浙東,逼偕出仕,不從。有《寶峰集》,或稱《寶云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