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宋代] 史蒙卿
(1247—1306)明州鄞縣人,字景正,號果齋,又號靜清處士。史彌鞏孫。度宗咸淳元年進士。授景陵主簿,歷江陰、平江教授。少入國子學,通《春秋》、《周官》。其后著書立言,一以朱熹為法。入元不仕。有《靜清集》等。
[宋代] 張孝純
張孝純,字永錫,滕縣(今山東滕縣)人。哲宗元祐間進士?;兆诖笥^元年(一一○七)通判濱州(《宋會要輯稿》方域五之二九)。政和四年(一一一四)為河北路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崇儒二之二五),移永興軍路。宣和五年(一一二三)以龍圖閣直學士、通議大夫為河東路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太原府(《山右石刻叢編》卷一八《圣母廟謝雨文》),金兵陷太原時被俘。金人扶立劉豫,任為丞相。致仕,卒謚安簡。事見《中州集》卷九、《南宋書》卷一三。今錄詩三首。
[宋代] 程夢子
程夢子(一二○三~一二八二),字伯起,初號易軒,又號仰高,饒州樂平(今屬江西)人。補博士弟子員不利,遂閉門讀書,隱居終身。元至元十九年卒,年八十。事見《程氏貽范集》乙集卷一四《清孝隱君程府君壙志》。今錄詩二首。
[宋代] 蔡楠
蔡楠(??~1170)字堅老,號云壑,南城(現(xiàn)屬江西)人。生年不詳,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工詩詞,呂本中等常與之唱和。官宜春別駕。著有云壑隱居集三卷,詞有浩歌集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宋代] 朱濤
朱濤(一○九二~一一五○),字巨濟,縉云(今屬浙江)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進士,授南安軍南康縣尉。歷知新昌、浦江縣(清光緒《浦江縣志稿》卷七)。紹興二十年卒,年五十九。事見《義陽金竹朱氏宗譜》。今錄詩二首。
[宋代] 吳革
(?—1127)華州人,字義夫。吳廷祚七世孫。從涇原軍,以秉義郎干辦經(jīng)略司公事。使粘罕軍,責其貪利敗約。歸拜閤門宣贊舍人。金人欲立張邦昌,革謀先誅范瓊輩,為瓊所執(zhí),不屈死。
[宋代] 陳貴謙
陳貴謙,字益文,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主管建寧府武夷山?jīng)_佑觀。后知太平州。與釋師觀有交,曾為其撰《祭文》《塔銘》《語錄序》等。事見《月林師觀禪師語錄》。今錄詩三首。
[宋代] 盛陶
鄭州人,字仲叔。第進士。神宗熙寧中為監(jiān)察御史,疏劾李復圭輕敵敗國及程昉開河無功,二人實王安石所主,陶不屈,出簽書隨州判官。久之,遷侍御史,復陳官冗之敝,出知汝州、徙晉州。后以龍圖閣待制知應(yīng)天府、順昌府、瀛州。哲宗元符中,例奪職。卒年六十七。
[宋代] 安燾
安燾,字厚卿,開封(今屬河南)人。仁宗嘉祐四年(1059)進士,為檢正中書孔目房、修起居注。十年,為河北路體量安撫使。元豐元年(1078),使高麗。歷知審刑院、權(quán)三司使。六年,同知樞密院。哲宗元祐二年(1087),進知院事。崇寧元年(1102),坐棄湟州,貶寧國軍節(jié)度副使,漢陽軍安置,再貶祁州團練副使、移建昌軍。閱再歲,還洛,卒,年七十五?!端问贰肪砣擞袀?。今錄詩二首。
[宋代] 李庭芝
(1219—1276)宋隨州隨縣人,祖籍開封,字祥甫。淳祐元年進士。開慶初主管兩淮制置司事,屢敗蒙古江淮大都督李璮。度宗咸淳間,以督師援襄陽無功罷官,旋復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恭帝德祐元年,固守揚州,抵抗元軍,加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二年,守臨安,城陷,苦戰(zhàn)拒降,后突圍東入海,至泰州被俘,遇害于揚州。
[宋代] 陳琦
(1136—1184)宋臨江軍清江人,字擇之,號克齋。孝宗乾道二年進士。從張栻游,負用世才,栻甚重之。歷贛縣丞,政最,知興國縣。留正帥蜀,辟為機宜,革除官吏索賄等弊端。后朝議欲用為郡,會病卒。有《克齋集》。
[宋代] 釋思業(yè)
釋思業(yè),一作凈業(yè),俗姓文,石照(今重慶合川)人。少業(yè)屠,后出家。住常德府文殊寺。為南岳下十六世,文殊心道禪師法嗣。事見《輿地紀勝》卷一五九,《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宋代] 鄭士懿
福州寧德人,字從之。理宗端平二年進士。時真德秀知貢舉,讀其試卷,稱其有經(jīng)世才。歷官太學博士,出知武岡軍。淳祐中通判婺州。清明廉慎,卓有政聲。屢上書論朝政得失。有《定齋集》。
[宋代] 林大聲
林大聲(一○七九~一一六一),字谹,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進士。歷荊南府、睦州教授,知婺州武義縣,遷知建昌軍??傤I(lǐng)湖廣、京西、江西諸路錢糧,移總領(lǐng)淮南東路軍馬錢糧。高宗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以直秘閣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改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坐譏謗罷歸。二十六年,起知鎮(zhèn)江。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事見《鴻慶居士集》卷三七《左朝請大夫直秘閣林公墓志銘》。
[宋代] 萬規(guī)
溫州樂清人,字仁甫。神宗熙寧、元豐間試禮部不中,遂謝舉子業(yè),閉門讀書,數(shù)薦皆辭。所居海濱有赤水港,船只多覆溺,規(guī)乃竭家財,率邑人買石筑堤建橋,人稱“萬橋”。后游田間以壽終。有《東平生文集》。
[宋代] 李澗
李澗,江寧(今江蘇南京)人。高宗紹興十年(一一四○),以左奉議郎為宗正寺主簿,轉(zhuǎn)御史主簿。十二年,為監(jiān)察御史。十四年,為司封郎中。二十九,為太府卿。三十年,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三十一年,為集英殿修撰,引年求去,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七、一四七、一五二、一八三、一八四、一八八。
[宋代] 張問
(1013—1087)襄州襄陽人,字昌言。第進士。仁宗康定二年又舉茂才異等科。通判大名府,有善政,擢提點河北刑獄。歷江東、淮南、河北、河東轉(zhuǎn)運使。坐誤軍需,貶知光化軍。尋復為河北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末,知滄州。自新法行,獨不阿時好。哲宗元祐初,為秘書監(jiān)、給事中,累官正議大夫。
[宋代] 李興宗
李興宗,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知無錫縣(清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一五)。開禧二年(一二○六)知信陽軍(《宋會要輯稿》兵九之二三)。嘉定三年(一二一○)提點成都刑獄(同上書職官七四之三六)。今錄詩二首。
[宋代] 周才
周才(一二三九~一二九五),字仲美,馀杭(今浙江馀杭西南)人。理宗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辟為沿江制置使機宜文字。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以疾歸,筑室居吳。元成宗元貞元年卒,年五十七。有《吳塘集》,已佚。事見《海虞文徵》卷二○《宋沿江制機檢察水步兵周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宋代] 向宗旦
向宗旦,字公美,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宗道弟。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以都官員外郎權(quán)廣東轉(zhuǎn)運副使(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一五、卷二○八)。元豐六年(一○八三),權(quán)京西路轉(zhuǎn)運使(《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二一)。今錄詩二首。
[宋代] 孫嚞
孫嚞(1212—1287),余姚人,字崧卿,號耕寬,曾中嘉熙二年進士,累官至常州知府,晉升朝議大夫,人稱孫常州。晚年在“姚山別業(yè)”(余姚市梁弄鎮(zhèn)姚巷自然村)內(nèi)營造房屋,位于孫子秀居房和方山京居房中間地段,為三合院式,前廳后堂,兩邊廂房,中有庭院,栽種花木,墻門臺階兩側(cè)飾以碩大石質(zhì)抱鼓,另成一景。因孫嚞號耕寬,故名為“耕寬堂”。
[宋代] 孔道輔
(1086—1139)宋兗州曲阜人,字原魯。初名延魯??鬃铀氖宕鷮O,孔勖子。真宗大中祥符初同學究出身,五年復舉進士及第。知仙源縣。歷龍圖閣待制,糾察在京刑獄,知許、徐、兗、鄆、泰五州,留守南京。召為左正言,知諫院,受命日,上書請章獻太后歸政天子。論奏曹利用、羅崇勛竊弄權(quán)柄,宜早斥去,太后可其言乃退。仁宗明道二年,權(quán)御史中丞,以諫廢郭后出知泰州,徙徐、兗州。復入為御史中丞,性鯁挺特達,遇事彈劾無所避。因為程琳辨,出知鄆州,道卒。
[宋代] 李遇
(1178—1248)宋福州閩縣人,字用之,號洞齋。與劉克莊同受業(yè)于真德秀之門。寧宗嘉定七年進士。官至秘書少監(jiān)。所為奏疏引經(jīng)據(jù)史,議論精當。嘗論內(nèi)治,于君子小人,辭嚴氣勁,為時所稱。有《詩解》。
[宋代] 孫永
(1019—1086)趙州平棘人,徙居長社,字曼叔。孫沖孫。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仁宗慶歷六年進士。累官太常博士。神宗朝以龍圖閣直學士知秦州,降知和州,稱青苗、助役法“強民出息輸錢代徭,不能無重斂之患”。知開封府,反對市易抵當法,罷提舉中太一宮。哲宗時召拜工部尚書,請罷保馬、保甲、免役法。卒謚康簡。外和內(nèi)勁,議論持平,不屈權(quán)勢,范純?nèi)?、蘇頌皆稱為國器。
[宋代] 晁公為
晁公為,字子莫(《天臺續(xù)集別編》卷五),鉅野(今山東巨野)人。補之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除倉部員外郎,出知臺州。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因其妻受囚賄金事覺,放罷,遂不復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四六、七四、八八)。今錄詩二首。
[宋代] 薛嗣昌
河中萬泉人,字亢宗。薛向子。徽宗時累官徽猷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后知太原府,以撫納西羌功,拜禮部、刑部尚書。坐啟擬反覆罷,提舉崇福宮。久之,知延安府。當遷官,乞回授其子薛昶京秩。前后因事六七貶,多以欺罔獲罪,言者并論之,降為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