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元代] 劉君錫
劉君錫,字號不詳,燕山(今北京西南)人,家甚貧。元時曾任省奏,性格方正耿介,不屈節(jié),人有過必正色責之。約明代洪武中前后在世。時與邢允恭、友讓、賈仲明等友善。善隱語,為燕南獨步,人稱“白眉翁”。所作雜劇有《東門宴》、《三喪不居》等,俱佚?!朵浌聿纠m(xù)編》于其名下著《來生債》一本,然《元曲選》存本屬無名氏,今從劉著。
[元代] 鄭祐
(1292—1364)處州遂昌人,遷錢塘,字明德,號尚左生。少穎悟,刻勵于學。順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學教授,升江浙儒學提舉,卒于官。為文滂沛豪宕,詩亦清峻蒼古。有《遂昌雜志》、《僑吳集》。
[元代] 廉希憲
(1231—1280)元畏兀兒人,一名忻都,字善甫,號野云。布魯海牙子。幼魁偉,舉止異凡兒。稍長,篤好經史,年十九,入侍忽必烈于藩邸,以性善義利仁暴之旨為對,世祖目為“廉孟子”,由是知名。憲宗四年,為忽必烈京兆分地宣撫使,首請用許衡提舉學校,教育人材。九年,從攻宋鄂州,請盡釋軍中所俘士人。十一年,起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軍取宋江陵,帝令希憲行省荊南。至鎮(zhèn),禁剽掠,錄用宋朝官吏,發(fā)倉粟賑饑,興學校,選教官。十四年,因病召還。卒謚文正。
[元代] 梁全
元杞縣人,徙晉康。好學通《禮記》,有文武才。仁宗時以鄉(xiāng)薦為本州同知。為政以厚風俗,興教化為本??覟槲骺芩鶖_,全諭民以防御策,自是歲免劫奪。調向武州同知,遷太平路,封敦武校尉。
[元代] 李黼
(1298—1352)元潁州人,字子威。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官宣文閣監(jiān)書博士,兼經筵官。至正十年,授江州路總管。十二年,拜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南康等路軍民都總管。紅巾軍破江州時,巷戰(zhàn)死。謚忠義。
[元代] 李好文
元大名東明人,字惟中。英宗至治元年進士。授浚州判官,入為國子助教。泰定間除太常博士。纂成《太常集禮》。后為監(jiān)察御史。順帝復以“至元”紀元,好文言年號襲舊之非,并言時弊之甚。累官禮部尚書,與修遼、金、宋史。至正九年,皇太子入學,命以翰林學士兼諭德,乃摘諸經要略,取史傳及先儒論說,加以所見,為《端本堂經訓要義》,供太子學習。又集歷代帝王故事,成《大寶龜鑒》。官終翰林學士承旨。
[元代] 元順帝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tǒng)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fā)了元末農民起義。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結束。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于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 ,蒙古汗號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尊號為“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元代] 紀君祥
紀君祥 [元] (約元世祖至元年間在世),元代雜劇、戲曲作家。字、號、生平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世祖至元年間在世,名一作紀天祥。大都(今北京)人,與李壽卿、鄭廷玉同時。作有雜劇6種,現(xiàn)存《趙氏孤兒》一種及《陳文圖悟道松陰夢》殘曲。
[元代] 王嘉甫
王嘉甫,生平里籍不詳。字國賓,號恕齋。早年 與王惲相交,與魏初同學。 《秋澗先生大全集 》卷十四有《送王嘉(甫)》詩二首,魏初《青崖集》卷三載 《送王國賓序》一文?;?em>王嘉甫即王利用。
[元代] 大食惟寅
大食惟寅,生平不詳,元代后朝人。古稱阿拉伯為大食,或許系阿拉伯人,惟寅是他的名字。從其僅存的小令看,他具有深厚的漢文化素養(yǎng)。明代天一閣抄本《小山樂府》附其〔雙調·燕引雛〕《奉寄小山先輩》小令一首,知曾與散曲家張可久相識。
[元代] 張易
(?—1282)元太原交城人,字仲儔,一字仲一。入侍世祖于潛邸。中統(tǒng)初為燕京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遷中書平章政事,進樞密副使,知秘書監(jiān)事,兼領太史院司天臺事。時丞相阿合馬擅權,人心憤怒。至元十九年,易受王著與高和尚所矯太子令,發(fā)兵給著等誅阿合馬。事后棄市。
詩詞推薦
- 葛藟兩漢:佚名
- 驚雪唐代:陸暢
- 飛龍篇兩漢:曹植
- 小鎮(zhèn)西(仙呂調)宋代:柳永
- 關山月兩漢:王褒
- 朝謁歸省文書宋代:吳潛
- 丁亥(1)南山登高 其三明代:岳正
-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元代:楊果
- 保叔塔元代:錢惟善
- 春日田園雜興宋代:范成大
- 采蓮曲唐代:白居易
- 水龍吟·四年留蜀慚無補宋代:京鏜
- 三月初詣祖父母父母各墓所 其四明代:林熙春
- 讀李謫仙春夜宴桃李園序有感宋代:章甫
- 用厚后弟強甫韻宋代:劉克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