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的詩詞(131首)

真德秀

真德秀字景元,后更為希元,福建浦城(今浦城縣晉陽鎮(zhèn)人)本姓慎,因避孝宗諱改姓真。生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卒于未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真德秀是南宋后期與魏了翁齊名的一位著名理學家,也是繼朱熹之后的理學正宗傳人,他同魏了翁二人在確立理學正統(tǒng)地位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人物生平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8日),字景元,后改景希。宋淳熙五年九月十五日出生于福建浦城仙陽的一個貧寒之家。自幼聰穎,4歲開始讀書,即能一過成誦。德秀從小愛好學習,在學習中勤奮過人。據(jù)其學生劉某在他死后所寫的《行狀》記載:“入小學夜歸,嘗置書枕旁”,深夜還在蚊帳中看書,以至蚊帳被蠟燭薰成黑色。當其他兒童玩水游戲之時,德秀就把這些兒童的書取來閱讀熟了。真德秀15歲時喪父,其母親吳夫人在窮困中操勞家計,供他學習,撫養(yǎng)其成長,使他獲得了專心學習的機會。由于他勤奮努力,學業(yè)上進步很快,在18歲時便考上了舉人,19歲時即來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和魏了翁同榜考中進士,授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市)判官。再試,中博學宏詞科,被閩帥蕭逵聘為幕僚,協(xié)助蕭逵辦理政務,旋召為太學正,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升為博士官。

自從政之后,真德秀胸懷憂國憂民之志,竭誠于職守,希望能夠使處于內(nèi)外交困的宋王朝振作起來,以擺脫危機。他是當時腐敗政權(quán)中少數(shù)頭腦清醒的大臣之一。真德秀的治國方案主要是用理學思想為指導來正君心,眼民心。在對待北方金人的侵略上,他一方面反對納貢稱臣,一方面又主張不急于征討,而應該首先鞏固內(nèi)部,實行自治自守的政策。在當時的形勢下,南宋小朝廷確實已面臨日暮途窮的處境,根本談不上恢復故疆。他鑒于韓胄貿(mào)然出兵北伐慘敗的教訓,主張清除腐敗,嚴肅政紀,收服民心,這對當時處于危勢的宋王朝來說,不失其為正確的決策。他看到當時南宋再也經(jīng)不起大的折騰了,于嘉定元年,首次入對,向理宗進言說:

“權(quán)臣開邊,南北涂炭,今茲繼好,豈非天下之福,然日者以行人之遣,金人欲多歲幣數(shù),而吾亦日可增;金人欲得奸臣之首,而吾亦日可與;往來之稱謂,犒軍之金幣,根括歸明流徙之民,皆承之唯謹,得無滋饅我乎?抑善謀國者不觀敵情,觀吾政事。今號為更化,而無以使敵情之畏服,正恐彼資吾歲賂以厚其力,乘吾不備以長其謀,一旦挑爭端而吾無以應,此有識所為寒心?!?/p>

提醒最高統(tǒng)治者不要安于暫時的和平,應該看到其中隱藏的禍患和危險性,所以應該提高警惕思圖振救之法。按照真德秀的意見,其振救禍患之法就是崇尚理學,奉行正道,褒崇名節(jié),以明示好尚。因此他還對理宗說:“自知不為清議所貸,至誠憂國之士則名以好異,于是忠良之士斥,而正論不聞;正心誠意之學則誣以好名,于是偽學之論興,而正道不行。今日改弦更張,正當褒崇名節(jié),明示好尚”。真德秀認為,制造“慶元黨禁”,禁止理學,迫害理學人士,使正道不行。他趁理宗有改弦更張之意的時候,勸其重興理學,以正人心、定國是,轉(zhuǎn)移風氣、矯正士習。他和魏了霸一樣,認為當時解決政治混亂的根本方法就是推尊理學。

嘉定三年(1210年)真德秀在入對中又向理宗提出兩條建議:其一:“開公道,窒旁蹊,以抑小人道長之漸”。這是要求最高統(tǒng)治者廣開言路,傾聽更多人的意見,制止邪說歪道,以抑制小人之勢;其二:“選良牧,勵戰(zhàn)士,以扼群盜聲張之銳?!边@是為了防備內(nèi)亂,加強統(tǒng)治。他認為從當時的內(nèi)外形勢看,南宋王朝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穩(wěn)定國內(nèi)政治局勢。真德秀特別強調(diào)“公議”對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性,他說:

天下有不可泯沒之理,萬世由一日者,公議是也。自昔雖甚無道之世,能使公議不行于天下,不能使公議不存于人心。用事,能顛倒是非于一時,終不免為世大戮,何者?公議,天道也,犯之,則違天矣。故善為國者,畏公議如畏天。則天佐之,人助之?!?/p>

這些話也是對皇帝講的,要求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實行言論公開。他把“公議”提到“天理”的高度,企圖得到皇帝的重視。既然“天理”是永遠不可泯滅的,那么,作為“天理”之表現(xiàn)的“公議”,也是萬世如一日,不可泯滅的。其不可泯滅的根本原因,在于“公議”存于人心,盡管有權(quán)勢的人可以暫時顛倒是非,然而最終為世人所不容。真德秀認為,“公議”,就是“天道”。順應天道,則人佐之,天助之。這種天人一體的思想顯然是儒家的順天應人思想的表現(xiàn)。

真德秀于寧宗在位的后期,憂患于國事,屢屢進言,數(shù)年之間,“論奏懇懇,無慮數(shù)千萬言”,其中許多意見十分中肯,因而受到了寧宗的尊重,可又引起了當時身居高位的權(quán)相史彌遠的忌恨,原來自韓胄失敗后,大權(quán)落到主和派史彌遠之手,他結(jié)黨營私,重用小人,排除異己,真德秀對其所作所為十分憎惡,由于這些原因,史彌遠對他更為不滿。另一方面,由于真德秀的奏議言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些正直的士大夫之心聲,在國內(nèi)引起很大反響,許多人甚至將他的論奏抄錄出去,進行傳播和誦詠,這就使他成為名重一時的政論家。這時史彌遠又想籠絡他,使之為己所用,而真德秀卻不與之合作,主動請求到地方上去任職。

救荒懲貪。嘉定六年(1213年)十一月,真德秀受職為秘閣修撰,實授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當時江南東路遭受了嚴重的旱蝗災害,其中尤以廣德、太平兩軍州最為嚴重,他到任后,首先是去賑災,分別派遣官員到管區(qū)其他州縣辦理荒政,他親自到最嚴重的廣德、太平,協(xié)同當?shù)毓賳T到民間察看災情,并授予當?shù)亻L官開倉救災的權(quán)力,從而使災民得到了及時解救。當他把救災工作辦完,離開廣德時,當?shù)赜邪傩諗?shù)千人相送,至郊外,有人指著道旁的許多墳墓哭泣著告訴他說:“此皆往歲餓死者。微公,我輩已相隨入此矣。”。接著,他又下令廢除了太平州私自創(chuàng)設的大斛,減輕了官府和地主對農(nóng)民的超額剝削。在任期間,真德秀還彈劾了新徽州的貪官知州林琰和寧國知府張忠恕貪污賑濟米的罪行。自此以后,真德秀的政譽更為提高。原來那些譏笑他為迂儒的言論,頓時煙消云散。

整頓泉州漕政。嘉定十二年(1219年),真德秀以右文殿修撰出知泉州,當時泉州本來是中國同西方商人通航的一個大港口,在南宋中期,是全國最繁榮的海外貿(mào)易中心,每年有大量的阿拉伯等地外商來這里進行商業(yè)活動。但是,到南宋后期,由于管理海外貿(mào)易的官吏對外商進行繁重的敲詐勒索,一時冷落下來,每年來此貿(mào)易的外國商船減少到只有三、四艘。真德秀到任后,實行了優(yōu)惠政策,減免了許多不合理的征稅,很快就使來此從事商貿(mào)活動的外國船復增加到36艘,不但繁榮了商業(yè),而且增加了稅收。在泉州期間,他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當?shù)馗缓来蠹覍θ嗣竦奈:?,減輕了人民的一些負擔。在邊防工作上,他還鎮(zhèn)壓了???,整頓和加強了海防。

實施惠政。嘉定十五年(1222年),真德秀以寶漠閣待制的官析出任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到任之后,立即著手整頓政風、土風,他以“廉仁公勤”四個字勉勵僚屬,用周敦頤、胡安國、朱熹、張栻之學術(shù)勉勵讀書人。在任期間對百姓實施惠政,首先廢除了榷酤制度,免征了苛重的酒稅,其次是停止加收斛面米,同時還免去了和來制度,廢除了對農(nóng)民的額外剝削,減輕了他們的一些負擔。對生活上嚴重困難的農(nóng)民,給予了適當?shù)木葷?。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仿照朱熹當年?chuàng)立義倉的辦法,立惠民倉五萬石,在青黃不接時,以平價賣給缺乏糧食的百姓,他又在轄區(qū)內(nèi)十二個縣普遍設立新倉,使之遍及鄉(xiāng)落,以救饑民之急,此外又專門設立了慈幼倉,儲備糧食,專門用來賑濟無依無靠的老人和兒童。以上措施雖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對那些處于饑寒交迫的窮苦人民還是起到了點解救作用。在潭州期間,他的另一重要任務仍然是加強政治統(tǒng)治,鎮(zhèn)壓人民反抗,在這方面也作了一些實際的事情。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封建地主階級政治代表,真德秀所做的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事情,無疑是應該肯定的。然而其根本目的仍在于鞏固封建地主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這也是不能忽視的。

真德秀在理宗時期再度歷知泉州、福州,皆有政績,后召為戶部尚書,再改翰林學士、最后拜參知政事,1235年5月30日卒,因其晚年曾在其家鄉(xiāng)的莫西山讀書和從事著述,故人稱西山先生。其著作甚多,主要有《西山文集》、《讀書記》、《四書集編》和《大學衍義》等。

人物評價

宋明理學在南來后期的思想統(tǒng)治地位之確立,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統(tǒng)治和加強思想統(tǒng)治的需要,同時也是理學本身全面發(fā)展達到成熟階段的必然結(jié)果。當時一批著名的理學家如胡宏、呂祖謙、朱熹、張栻、陸九洲等人在思想界享有極高的聲望,特別是朱熹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學思想體系,經(jīng)過其后學的宣揚,形成了為其他學說不可取代的大思潮。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雖然經(jīng)過一些波折,甚至曾一度受到禁錮和壓抑,后來仍然確立了其不可動搖的統(tǒng)治地位。

真德秀和魏了翁二人,在理學處于低潮時期站出來為之樹立了崇高的地位。在確立理學正統(tǒng)地位的事業(yè)中起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魏、真二人在當時不僅具有高度的理學素養(yǎng),而且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因而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望,加之他們“志同氣合”(魏了翁語)慨然以斯文為任。魏了翁多次向皇帝上書,力陳推尊理學之必要,真德秀以經(jīng)筵侍讀的身份,不遺余力地給皇帝灌輸理學思想,深得理宗的信任。終于使理學正式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褒揚和肯定。黃百家說:“從來西山鶴山并稱,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獨舉也”。

真德秀的詩詞列表

  • 宋代:真德秀

    有崇南岳之五峰,倚天壁立云蒙鴻。

    我嘗振衣峰頂立,頗似吾鄉(xiāng)好峰七。

    七峰五峰小大雖不齊,氣象峍兀實似之。

    牛首峨峨峙雙闕,蕉嶺楊梅兩奇絕。

    南臺林磵佛世界,百丈煙霞龍洞穴。

    仙人冠劍端且凝,仙源萬疊秋空橫。

    索青繚白望不斷,好似衡山下看。

    曏來秀孚兩宗工,文章節(jié)操為世雄。

    百年山川久寂歷,人物今有仙游翁。

    翁才古干將,翁目巖下電。

    千牛解剝?nèi)杏杏?,萬象妍媸鏡中現(xiàn)。

    可持龍虎節(jié),可運玉帳籌。

    才高驚眾世弗售,祗令遺愛留丹丘。

    丹丘遺愛人人夸,經(jīng)界寬租惠最多。

    后皇嘉之錫異夢,使汝有子登巍科。

    翁壽當萬千,翁年才八十。

    視昔殷大夫,僅乃十之一。

    渭川出處付何心,獨探玄關(guān)深更深。

    舞鶴山前春色好,靜對七峰長不老。

  • 宋代:真德秀

    維南有州古佛國,選佛場開自疇昔。

    誰歟經(jīng)始梅溪翁,萬桂森森皆手植。

    文風日盛賢材多,粉袍立鵠肩相摩。

    萬間庇士豈不欲,環(huán)視柰無余地何。

    那知吉壤在咫尺,鬼神撝呵天所惜。

    一朝幻出青瑤宮,山靈獻卜龍避席。

    昔虞局促今恢舒,乘黃騁足騰康衢。

    辟新葺舊兩輝映,美哉輪奐雄規(guī)橅。

    歲直金虬大魁出,剩喜慶成逢此日。

    來春甲子又一周,天相吾泉真可必。

    蟬聯(lián)四坐皆豪英,一樽敬為諸君傾。

    浮云富貴靡定態(tài),要看名節(jié)留芬馨。

    我今歸作漁樵侶,清夢猶馳筍江滸。

    鳳鳴側(cè)耳聽朝陽,把酒空山為起舞。

  • 宋代:真德秀

    明年丹詔下楓宸,定有英材起海瀕。

    勉取梁公舊衣缽,從今人說兩庚辰。

  • 宋代:真德秀

    耆年自是國之珍,何間衣冠與隱淪。

    華發(fā)共成千一歲,清樽相對十三人。

    休談洛社遺風舊,且頌仙游慶事新。

    三徑未荒宜早退,要將壽櫟伴莊椿。

  • 宋代:真德秀

    先民不可見,懷哉金玉音。

    士雖一命微,愛物宜存心。

    矧茲圜扉內(nèi),白日變重陰。

    求情箠楚下,冤哉詎能禁。

    謼嗥漫弗省,鬼神為悲吟。

    子往蒞其職,朝夕惟欽欽。

    謹刑勿留獄,斯語真良箴。

  • 宋代:真德秀

    皇家卜世過周唐,天啟真人應運翔。

    抱日預占恭邸夢,飛龍曾報皖山祥。

    翠云影外來金母,紅霧香中擁玉皇。

    樂府賤工無以祝,原將金鑒代珠囊。

  • 宋代:真德秀

    黃山桃李鬧春風,曾見先生化育中。

    輕界力行師孟子,井田有意復周公。

    幾年凋俗成佳邑,一旦新綸賞舊功。

    明主已知材智美,渭川行起釣璜翁。

  • 宋代:真德秀

    翠浪兩岐麥,冰絲八繭蠶。

    今年收倍好,歌頌滿周南。

  • 宋代:真德秀

    寶扇彩云開,宮妝襯玉梅。

    共持千歲柏,爭獻萬年杯。

  • 宋代:真德秀

    玉佩響瓊樓,天風五月秋。

    人間正炎熱,猶軫圣情憂。

  • 宋代:真德秀

    皇皇造化鈞,橐答籥生萬匯。

    林林滿穹壤,異體實同氣。

    痛癢本相關(guān),彼已當一視。

    矧惟守令職,休戚我焉寄。

    盍推若保心,睠焉撫孩稚。

    橫目事征求,往往學頑痹。

    床剝膚已侵,鷹擊毛盡摯。

    但期已豐腴,皇恤彼憔悴。

    近來二十年,貪風日滋熾。

    蒲萄得涼州,西園閧成市。

    環(huán)詹郡邑間,太半皆污吏。

    民窮盜乃起,原野厭枯胔。

    哀哉罹禍徒,念這輒揮涕。

    天地忽開張,清飆掃氛{(diào)左日右臺}。

    我乃於此時,擁旄忝為帥。

    雇慚老儒生,蹇拙乏長技。

    同官為僚友,努力圖共濟。

    惟閩古大都,星羅邑十二。

    豈無良大夫,與我同闕志。

    要如羔羊直,委蛇自無愧,

    勿為碩鼠貪,躑躅乃多畏。

    上方明黜陟,我亦公舉刺。

    民言即豐碑,令問疾郵置。

    黃堂一卮酒,殷勤抒至意。

    慎勿多酌余,憂心正如醉。

  • 宋代:真德秀

    從來守令與斯民,都是同胞一樣親。

    豈有脂膏供爾祿,不思痛癢切吾身。

    此邦祗似唐時古,我輩當如漢吏循。

    今夕湘春一卮酒,直煩散作十分春。

  • 宋代:真德秀

    圣德天同大,熙然萬物春。

    誰知□載厚,發(fā)育輔深仁。

  • 宋代:真德秀

    一真不昧人中佛,五戒俱全俗里僧。

    必待方袍與圓頂,維摩龐老又何曾。

  • 宋代:真德秀

    時平朝野寂無嘩,南北歡盟共一家。

    不遣纖塵驚塞上,要將和氣匝天涯。

    星馳琛幣來鄰境,云擁衣冠會正衙。

    圣澤汪洋天廣大,侍臣何惜醉流霞。

  • 宋代:真德秀

    陽和二月春,草木皆生意。

    那知田野間,斯人極憔悴。

    殷勤問由來,父老各長喟。

    富室不憐貧,千倉盡封閉。

    只圖價日高,弗念民已弊。

    去年值饑荒,自分無噍類。

    幸哉活至今,且復遇豐歲。

    庶幾一餉樂,養(yǎng)育謝天地。

    豈期新春來,米谷更翔貴。

    況又絕市無,縱有濕且碎。

    何由充饑腸,何由飽孥累。

    恨不死荒年,免復見憂畏。

    我聞父老言,痛切貫心肺。

    行行至平洲,景象頓殊異。

    白粲玉不如,一升才十四。

    問誰長者家,作此利益事。

    父老合掌言,子文姓陳氏。

    起家本儒生,疇昔樂賑施。

    憶昨艱食時,巨室爭謀利。

    米斗三日余,獨收七十二。

    三都數(shù)千口,受彼更生惠。

    開庫質(zhì)敝衣,假此赒貧匱。

    取本不取息,所活豈勝計。

    我曹非此翁,久作溝中胔。

    吁嗟薄俗中,乃有此高義。

    吾邦賢使君,愛民均幼稚。

    一聞平糶家,褒賞無不至。

    或與旌門閭,或與錫金幣。

    獨有潁川翁,寵光未之被。

    故作行路謠,庶徹鈴齋邃。

    且俾殖利徒,聞風默知愧。

    并生穹壤間,與我皆同氣。

    富者盍憐貧,有如兄恤弟。

    惻隱仁之端,人人均有是。

    頑然鐵石心,何異患風痹。

    不仁而多財,聚易散亦易。

    似有種德家,福祿可長世。

    不聞眉山蘇,盛美光傳記。

    賣田救年荒,生子為國器。

    不見南浦毛,一惟利是嗜。

    積谷幸年荒,生子遭黥隸。

    天道極昭明,勿作幽遠視。

    誰歟為斯謠,西山真隱吏。

  • 宋代:真德秀

    薄薄觚棱融融甲觀風。晴光挾和氣,

    先到少陽宮。

  • 宋代:真德秀

    嘉定無疆歷,才開弟五春。

    金穰端有兆,太歲恰居申。

  • 宋代:真德秀

    寶勝千春字,瓊樽九醖香。

    六宮齊上壽,地久配天長。

  • 宋代:真德秀

    煙霞本成癖,況復游名山。

    舉手招白云,欲納懷袖間。

    咄哉亦癡絕,有著即名貪。

    振衣遇長風,浩浩天地寬。

真德秀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