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湜的詩詞(39首)

崔湜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瀾,定州安喜(今河北定縣)人,唐朝宰相,中書侍郎崔仁師之孫。戶部尚書崔挹之子。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進(jìn)士及第,曾參與編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兒,由考功員外郎累遷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選受賄被貶為江州司馬,不久又起復(fù)為尚書左丞。唐中宗駕崩后,崔湜依附韋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變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并進(jìn)中書令。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鏟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嶺南,途中被賜死。時(shí)年四十三歲。

人物生平

依附武氏

崔湜年輕時(shí)便以文辭著稱,后考中進(jìn)士,累遷至左補(bǔ)闕,又參與編撰《三教珠英》,改任殿中侍御史。

705年(神龍?jiān)辏?,崔湜改任考功員外郎。當(dāng)時(shí),桓彥范執(zhí)掌朝政,害怕武三思向皇帝進(jìn)讒,便將崔湜派到武三思身邊,讓他暗中探聽消息。崔湜見唐中宗猜忌功臣,武三思日漸受寵,便出賣桓彥范,依附武三思,升任中書舍人。

706年(神龍二年),桓彥范、敬暉等人被流放嶺南。崔湜勸武三思道:“敬暉等人日后肯定會回來,到時(shí)必成后患,不如矯詔將他們殺死。”并推薦表兄周利貞。周利貞將桓彥范、敬暉等人殘害致死,被擢升為御史中丞。

擔(dān)任宰相

708年(景龍二年),崔湜改任兵部侍郎,與擔(dān)任禮部侍郎的父親崔挹同時(shí)擔(dān)任尚書省副職,開唐朝之先例。當(dāng)時(shí),昭容上官婉兒專秉內(nèi)政,崔湜便依附于她,因此深受唐中宗的寵信,改任吏部侍郎、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709年(景龍三年),崔湜與鄭愔一同執(zhí)掌典選。他收受賄賂,賣官鬻爵,大肆破壞選官制度,遭到御史李尚隱的彈劾,被貶為江州司馬。后來,上官婉兒與安樂公主多次在皇帝面前進(jìn)言,崔湜得以改授襄州刺史,不久又任尚書左丞。

710年(景云元年),唐中宗駕崩。韋皇后立李重茂為帝,臨朝聽制,再次任命崔湜為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李重茂禪位于相王李旦,是為唐睿宗。崔湜則被貶為華州刺史,后又擔(dān)任太子詹事。

起初,崔湜曾建議開通南山新路,以連接商州水陸交通。他役使數(shù)萬役丁,開出一條新道,并嚴(yán)禁舊道通行。711年(景云二年),崔湜被追論開辟山路之功,加封銀青光祿大夫,不久又在太平公主的引薦下?lián)瓮袝T下三品。

712年(先天元年),唐玄宗登基,任命崔湜為中書令。他誣陷劉幽求,致使劉幽求被貶嶺南,又命周利貞將其殺死,卻沒有成功。當(dāng)時(shí),崔挹年老致仕,因受人請托,多次干涉崔湜公務(wù)。崔湜大都加以拒絕,因此父子失和,受到輿論的鄙薄。

流放賜死

此前,唐玄宗還是皇太子的時(shí)候,多次到崔湜家中做客,將他視為心腹,但是崔湜卻依附于太平公主。門客陳振鷺進(jìn)獻(xiàn)《海鷗賦》,以此勸諫崔湜,崔湜雖然稱善但心中很不高興。
713年(開元元年),太平公主與宰相崔湜、竇懷貞、岑羲、蕭至忠以及太子少保薛稷等人密謀,欲廢除唐玄宗,另立皇帝。崔湜還與宮人元氏密謀,要在玄宗使用的赤箭粉中下毒。

同年七月,唐玄宗欲誅殺蕭至忠等人,還將崔湜召去,托以腹心。弟弟崔滌對崔湜道:“皇帝不管問你什么,你都不要隱瞞?!贝逌洓]有采納。蕭至忠等人被殺后,崔湜也被流放嶺南。

當(dāng)時(shí),新興王李晉也獲罪伏誅,臨死前嘆道:“本來謀劃這件事的是崔湜,現(xiàn)在我被斬首崔湜卻只被流放,多么冤枉??!”不久,崔湜密謀進(jìn)毒之事被查出,被唐玄宗追命賜死,時(shí)年四十三歲。

崔湜的詩詞列表

  • 唐代:崔湜

    梁侯上卿秀,王子中臺杰。贈冊綏九夷,旌旃下雙闕。

    西堂禮樂送,南陌軒車別。征路入海云,行舟溯江月。

    茲邦久欽化,歷載歸朝謁?;市恼徦?,寄爾宣風(fēng)烈。

  • 唐代:崔湜

    不分君恩斷,新妝視鏡中。容華尚春日,嬌愛已秋風(fēng)。

    枕席臨窗曉,幃屏向月空。年年后庭樹,榮落在深宮。

  • 唐代:崔湜

    二月風(fēng)光半,三邊戍不還。年華妾自惜,楊柳為君攀。

    落絮緣衫袖,垂條拂髻鬟。那堪音信斷,流涕望陽關(guān)。

  • 唐代:崔湜

    名山何壯哉,玄覽一徘徊。御路穿林轉(zhuǎn),旌門倚石開。

    煙霞肘后發(fā),河塞掌中來。不學(xué)蓬壺遠(yuǎn),經(jīng)年猶未回。

  • 唐代:崔湜

    沁園東郭外,鸞駕一游盤。水榭宜時(shí)陟,山樓向晚看。

    席臨天女貴,杯接近臣?xì)g。圣藻懸宸象,微臣竊仰觀。

  • 唐代:崔湜

    懷戎前策備,降女舊因修。簫鼓辭家怨,旌旃出塞愁。

    尚孩中念切,方遠(yuǎn)御慈留。顧乏謀臣用,仍勞圣主憂。

  • 唐代:崔湜

    御旗探紫箓,仙仗辟丹丘。捧藥芝童下,焚香桂女留。

    鸞歌無歲月,鶴語記春秋。臣朔真何幸,常陪漢武游。

  • 唐代:崔湜

    年光陌上發(fā),香輦禁中游。草綠鴛鴦殿,花明翡翠樓。

    寶杯承露酌,仙管雜風(fēng)流。今日陪歡豫,皇恩不可酬。

  • 唐代:崔湜

    大漠羽書飛,長城未解圍。山川凌玉嶂,旌節(jié)下金微。

    路向南庭遠(yuǎn),書因北雁稀。鄉(xiāng)關(guān)搖別思,風(fēng)雪散戎衣。

    歲盡仍為客,春還尚未歸。明年征騎返,歌舞及芳菲。

  • 唐代:崔湜

    去國未千里,離家已再旬。丹心恒戀闕,白首更辭親。

    懷璧常貽訓(xùn),捐金詎得鄰。抱冤非忤物,罹謗豈由人。

    不濫辭終辨,無瑕理竟伸。黻還中省舊,符與外臺新。

    塞上同遷客,江潭異逐臣。淚垂非屬峴,腸斷固由秦。

    歲月行遒盡,山川難重陳。始知亭伯去,還是拙謀身。

  • 唐代:崔湜

    廟堂初解印,郡邸忽腰章。按節(jié)巡河右,鳴騶入漢陽。

    城臨南峴出,樹繞北津長。好學(xué)風(fēng)猶扇,夸才俗未忘。

    江山跨七澤,煙雨接三湘。蛟浦菱荷凈,漁舟橘柚香。

    醉中求習(xí)氏,夢里憶襄王。宅壞仍思鳳,碑存更憶羊。

    下車慚政美,閉閣幸時(shí)康。多謝南征術(shù),于今尚不亡。

  • 唐代:崔湜

    竹徑桃源本出塵,松軒茅棟別驚新。

    御蹕何須林下駐,山公不是俗中人。

  • 唐代:崔湜

    年光陌上發(fā),香輦禁中游。草綠鴛鴦殿,花明翡翠樓。

    寶杯承露酌,仙管雜風(fēng)流。今日陪歡豫,皇恩不可酬。

  • 唐代:崔湜

    御旗探紫箓,仙杖辟丹丘。捧藥芝童下,焚香桂女留。

    鸞歌無歲月,鶴語記春秋。臣朔真何幸,常陪漢武游。

  • 唐代:崔湜

    年光陌上發(fā),香輦禁中游。草綠鴛鴦殿,花明翡翠樓。

    寶杯承露酌,仙管雜風(fēng)流。今日陪歡豫,皇恩不可酬。

  • 唐代:崔湜

    疾風(fēng)卷溟海,萬里揚(yáng)砂礫。仰望不見天,昏昏竟朝夕。

    是時(shí)軍兩進(jìn),東拒復(fù)西敵。蔽山張旗鼓,間道潛鋒鏑。

    精騎突曉圍,奇兵襲暗壁。十月邊塞寒,四山冱陰積。

    雨雪雁南飛,風(fēng)塵景西迫。昔我事討論,未嘗怠經(jīng)籍。

    一朝棄筆硯,十年操矛戟。豈要黃河誓,須勒燕然石。

    可嗟牧羊臣,海上久為客。

  • 唐代:崔湜

    回首覽燕趙,春生兩河間。曠然萬里馀,際海不見山。

    雨歇青林潤,煙空綠野閑。問鄉(xiāng)何處所,目送白云還。

  • 弱齡聞茲山,夢寐嘗所適。迨□此躋覽,依然是疇昔。

    結(jié)侶尋絕徑,周流觀奇跡。茲逢世所希,環(huán)合佨窮壁。

    上有龍泉涌,百丈□潨射。伏溜至陰溝,盤渦沸嵌石。

    逶迤環(huán)汀嶼,熠爚洄金碧。石蔓下離縷,云蘿上綿冪。

    玩極不云厭,徘徊忽惡夕。清瀨飛絲篁,茂草代茵席。

    泠然聞鳳吹,髣髴覯云際。顧音攜手人,誰為掛冠客?

  • 唐代:崔湜

    嘗聞古人說:正直神不欺。忠義恒獨(dú)守,堅(jiān)貞每自持。

    效官已十載,理劇猶未期。獄聽除苛慘,刑章息滯疑。

    豈得保世業(yè),諒以答明時(shí)。顧無白玉玷,忽負(fù)蒼蠅詩。

    扃錮非所恥,幽冤誰為辭!楚囚應(yīng)積□,秦系亦銜悲。

    永夜振衣坐,故人不在茲。流靈自蕪漫,芳草獨(dú)葳蕤。

    日月行無舍,平生志莫追。山林如道喪,州縣豈心期?

    助思紛何在,清神悵不怡。自憐暗成事,感嘆興此詞。

  • 唐代:崔湜

    鵲巢惡木巔,常窘一枝息。寧知椅梧鳳,亦欲此棲宿!

    喈喈多好音,矯矯奮輕翼。上林豈不茂,胡為戀幽仄?

    處陋仍莫保,居華固陵偪。下流不可居,斯言可佩服。

崔湜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