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的詩詞(56首)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fù)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學習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lǐng)導(dǎo)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學》、《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

主要成就

參與變法
譚嗣同一生致力于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學習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是維新派中的最激進者。早年在湖南舉辦新政,利用時務(wù)學堂培養(yǎng)了大量的維新志士;后來參與領(lǐng)導(dǎo)了發(fā)生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變法,期間他力輔光緒皇帝推行變法,整頓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懷著“愿以頸血刷污政”的決心為變法而犧牲,傳播了資產(chǎn)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雖然資產(chǎn)階級的博愛、平等、自由是虛假的,但是他用博愛、平等、自由來沖決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倫常,在舊中國那個史況下,在激烈的反封建專制主義這點上,有它突出的進步性。

思想體系
譚嗣同身處晚清新舊中西混雜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師友眾多,強調(diào)兼收并蓄。譚嗣同在《仁學》序言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第二十五條中說:“凡為仁學者,于佛書當通《華嚴》及心宗、相宗之書,于西書當通《新約》及算學、格致、社會學之書,于中國書當通《易》、《春秋公羊傳》、《論語》、《禮記》、《孟子》、《莊子》、《墨子》、《史記》及陶淵明、周茂叔、張橫渠、陸子靜、王陽明、王船山、黃梨洲之書?!睆闹锌梢钥闯?,他的思想來源中包括了經(jīng)學、理學、佛學、諸子學和西學。經(jīng)學提倡今文經(jīng)學,理學提倡王陽明、陸九淵的心學;佛學提倡禪宗、華嚴宗、唯識宗;諸子學提倡莊子、墨子以及明末遺民王船山、黃宗羲等的思想;西學攻格致、算學、社會學。既有唯物主義也有唯心主義,既有自然科學又有社會科學,既有宗教、哲學又有政治思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融中西古今之學于一體的龐雜體系。

仁學之論
譚嗣同在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于南京“閑戶養(yǎng)心讀書,冥探孔、佛之精奧,會通群哲之心法,衍繹南海之宗旨,成《仁學》一書”,《仁學》是一部將哲學、宗教、科學冶為一爐,自成一體的學術(shù)著作,匯聚了譚嗣同短暫一生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成書五十篇,分為二卷,五萬余字。譚嗣同在而立之年就因參加社會革命而慷慨就義,也使得《仁學》成為他的學術(shù)絕唱。

哲學
《仁學》作為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在書中譚嗣同雜糅儒、釋、道、墨各家和西方資產(chǎn)階級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jīng)濟學說,形成了獨特的哲學體系。在《仁學》中,譚嗣同指出世界是物質(zhì)的原質(zhì)所構(gòu)成,其本體是“仁”,世界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稱他的哲學為“仁學”?!叭省笔侨f物之源;“以太”構(gòu)成萬物的本質(zhì),是“不生不滅”的;宇宙間各種事物只有“變易”,沒有“存亡”,只有“聚散”,沒有“生滅”。

佛學
譚嗣同對佛教思想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并且還進行學佛的實踐,譚嗣同將他的研究、實踐成果納入《仁學》之中。譚嗣同接受佛學,是因為佛學博大精深,并且有著“自貴其心”、積極進取的救世精神。在學術(shù)上,譚嗣同認為佛學廣大,“六經(jīng)未有不與佛經(jīng)合”,“故言佛教,則地球三教,可合而一?!痹谧T嗣同看來,佛教積極入世、普渡眾生的精神與“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度眾生外無佛法”?!度蕦W》一書,正體現(xiàn)出以佛法求世法、經(jīng)世致用,積極入世的經(jīng)世佛學思想。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譚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

1870年(同治九年),譚嗣同五歲,時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跡般復(fù)活,故名“復(fù)生”。

1875年(光緒元年),譚嗣同10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fā)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wù)求廣博,好講經(jīng)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tǒng)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和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jié)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求學經(jīng)歷
1877年(光緒三年),譚嗣同在瀏陽與唐才常訂交,他又師從涂啟先,系統(tǒng)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后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

1884年(光緒十年),譚嗣同離家出走,游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陜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jié)交名士。

1888年(光緒十四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dǎo)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時又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

維新之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guān)條約》,時年30歲的譚嗣同在家鄉(xiāng)滿懷憂憤,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并在家鄉(xiāng)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鉆研,同時在南臺書院設(shè)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5月2日,康有為聯(lián)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zāi)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xié)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shù)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2月,譚嗣同入京,結(jié)交梁啟超、翁同和等人。

創(chuàng)作仁學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譚嗣同旋奉父命,入貲為江蘇候補知府,在從北京去江蘇任職的途中游歷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間,開始創(chuàng)作著《仁學》。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1月17日,譚嗣同寫成其重要著作《仁學》,它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

維新志士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2月,譚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的支持下,與唐才常等倡辦時務(wù)學堂,他首先加強了時務(wù)學堂中維新派力量。自己擔任了分教習,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習,協(xié)助任總教習的梁啟超,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quán)論,又多言清代故實,臚舉失敗”??鬃痈闹?、平等、民權(quán)等學說由此而乘風揚波,日益恢張。他還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含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書籍發(fā)給學生,向他們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wù)學堂真正成了培養(yǎng)維新志士的機構(gòu)。又倡導(dǎo)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初,譚嗣同創(chuàng)建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抨擊舊政,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緒頒布《定國是詔》,決定變法。同年8月,因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的推薦,譚嗣同被光緒帝征召入京。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5日,光緒下詔授給譚嗣同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變法。次日,光緒又召見他并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惫饩w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jīng)在握。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底光緒帝去天津閱兵時,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謀,發(fā)動兵變,廢黜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譚嗣同密會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凱于二十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后。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發(fā)動政變。慈禧連發(fā)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后并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yè),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p>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

英勇就義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

人物評價

千古罕見真貴族
再過數(shù)百年,人們也很難想象,我中華居然出過這樣的人類驕子。
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1840年、1856年兩次鴉片戰(zhàn)爭完敗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滾尿流,“安知蕞爾微三島,竟敢橫行大九州”!內(nèi)憂外患,國仇家恨,求變之切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綱獨斷,發(fā)動政變,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頭;天地同悲,萬馬齊喑;禮儀之邦,原是人間地獄!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危難時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銳出,愛國不必忠君,為國家爭國格、為同胞爭人格,從三綱五常的古代奮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現(xiàn)代文明,行開天辟地之壯舉。
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p>

超前見識羞今人
“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xiāng)愿也;惟大盜利用鄉(xiāng)愿,惟鄉(xiāng)愿媚大盜?!薄簿褪钦f,二千年來,無非上面是強盜,下面是奴才;上面是霸道,下面是茍且;上面是披著儒家外衣的狼,下面是披著儒家外衣的犬;上面指鹿為馬,下面難得糊涂;上面黑,下面厚……,主子使喚奴才,奴才獻媚主子。
“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臣也者,助辦民事者也。賦稅之取于民,所以為辦民事之資也。如此而事猶不辦,事不辦而易其人,亦天下通義也?!薄簿褪钦f,領(lǐng)袖也好、官員也罷,不過都是為民辦事的,稅收是老百姓雇傭你們?yōu)槲肄k事的錢。
“幸而中國之兵不強也,向使海軍如英、法,陸軍如俄、德,恃以逞其殘賊,豈直君主之禍愈不可思議,而彼白人焉,紅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將為準噶爾,欲尚存噍類焉得乎?故東西各國之壓制中國,天實使之。” ——也就是說,沒有文明而只有堅船利炮者,只會是越強越禍害,此番石破天驚的“賣國”言論,不知能否振醒今日一些“憤青”?

勇氣人格耀中華
1897年1月,譚嗣同完成了沖決利祿、君主、倫常等一切網(wǎng)羅之學的《仁學》,鼓吹自由平等和人格獨立:“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廢君統(tǒng),倡民主,變不平等為平等”;他對君主專制造成的“慘禍烈毒”和三綱五常對人性的摧殘深惡痛絕,君為臣綱“尤為黑暗否塞,無復(fù)人理”。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詔告天下,宣布變法;8月21日,譚嗣同應(yīng)召抵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議新政;9月21日那拉氏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大肆抓捕維新領(lǐng)袖,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嗣同聞變,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并力勸梁啟超出亡日本:“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有招后起。”日本使館愿提供“保護”,被譚嗣同慨然回絕?!坝行臍①\,無力回天”的譚嗣同,與林旭等其他5位維新志士于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英勇就義。
譚嗣同非為一人之江山,而是為天下蒼生求自由、謀幸福,“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千萬人,我往矣”;“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實為華夏第一人杰,這顆劃過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異常耀眼的軌跡,引導(dǎo)、激勵著一個又一個不自由、毋寧死的熱血兒郎。

譚嗣同的詩詞列表

  • 清代:譚嗣同

    別來三見流火星,秋風猿鶴哀前汀。誰知骨肉半人鬼,惟有亂山終古青。

  • 清代:譚嗣同

    裊裊簫聲裊裊風,瀟湘水綠楚天空。向人指點山深處,家在蘭煙竹雨中。

  • 清代:譚嗣同

    我所思兮隔野煙,畫中情緒最凄然。懸知一葉扁舟上,涼月滿湖秋夢圓。

  • 清代:譚嗣同

    棠梨樹下鳥呼風,桃李蹊邊白復(fù)紅。一百里間春似海,孤城掩映萬花中。

  • 清代:譚嗣同

    曾聞剝棗舊風流,八月寒蟬四野秋。翻恨此行行太早,棗花香里過豳州。

  • 清代:譚嗣同

    北風蓬蓬,大浪雷吼,小兒曳纜逆風走?;袒檀腥耍涝趦菏?。

    纜倒曳兒兒屢仆,持纜愈力纜縻肉,兒肉附纜去,兒掌惟見骨。

    掌見骨,兒莫哭,兒掌有白骨,江心無白骨。

  • 清代:譚嗣同

    虎視龍興竟若何,千秋劫急感山河。終南巨刃摩天起,怪底關(guān)中戰(zhàn)伐多。

  • 清代:譚嗣同

    秦山奔放競東走,大氣莽莽青嵯峨。至此一束截然止,狂瀾欲倒回其波。

    百二奇險一嶺扼,如馬注坂勒于坡。藍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凌天河。

    唐昌黎伯伯曰愈,雪中偃蹇曾經(jīng)過。于今破廟兀千載,歲時尊俎祠巖阿。

    關(guān)中之游已四度,往來登此常悲歌。仰公遺像慕厥德,謂鈍可厲頑可磨。

    由漢迄唐道誰寄,董生與公馀無他。公之文章若云漢,昭回天地光羲娥。

    文生于道道乃本,后有作者皆枝柯。惟文惟道日趨下,賴公崛起蠲沈疴。

    我昔刻厲躡前躅,百追不及理則何。才疏力薄固應(yīng)爾,就令有得必坎坷。

    觀公所造豈不善,猶然舉世相譏訶。是知白璧不可為,使我奇氣難英多。

    便欲從軍棄文事,請纓轉(zhuǎn)戰(zhàn)腸堪拖。誓向沙場為鬼雄,庶展懷抱無蹉跎。

    生平渴慕矍鑠翁,馬革一語心漸摩。非曰發(fā)膚有弗愛,涓埃求補邦之訛。

    班超素惡文墨吏,良以無益徒煩苛。謹再拜公與公別,束卷不復(fù)事吟哦。

    短衣長劍入秦去,亂峰洶涌森如戈。

  • 清代:譚嗣同

    古來形家者流談山水,云皆源于西北委于東。三條飛舞趨大海,山筋水脈交相通。

    我謂水之流兮,始分而終合,夫豈山之峙兮,愈歧而愈弱。

    吁嗟乎,水則東入不極之滄溟,山則西出無邊之沙漠。

    錯亙乾坤萃兩隅,氣象縱橫浩寥霩。昔我持此言,密默不敢論。

    足跡遍隴石,了了識本原。隴石之山崛然起,號召峰巒俱至此。

    東南培塿小于拳,雜沓西行萬馀里。漸行漸巨化為一,恍若朝宗匯群水。

    其上寬廣不可計,肉張骨大狀殊異。欲斷不斷勢相蹙,誰信人間猶有地。

    譬如亡秦以上之文章,鼓蕩寥天仗真氣。不復(fù)矜言小波磔,橫空一往茫無際。

    策我馬,曳我裳,天風終古吹瑯瑯。何當直上昆侖巔,曠觀天下名山萬疊來蒼茫。

    山蒼茫,有終止。吁嗟乎,山之終兮水之始。

  • 清代:譚嗣同

    將軍夜戰(zhàn)戰(zhàn)北庭,橫絕大漠回奔星,雪花如掌吹血腥。

    邊風冽冽沉悲角,凍鼓咽斷貔貅躍,墮指裂膚金甲薄。

    云陰月黑單于逃,驚沙鏘擊蒼龍刀,野眠未一辭征袍。

    欲曉不曉鬼車叫,風中僵立揮大纛,又促銜枚赴征調(diào)。

  • 清代:譚嗣同

    敗櫪銅聲瘦,危崖鐵色高。防秋千里志,顧影十年勞。

    廝養(yǎng)封俱貴,牛羊氣自豪。咸陽原上骨,誰是九方皋?

  • 清代:譚嗣同

    黃沙卷日墮荒荒,一鳥隨云度莽蒼。山入空城盤地起,江橫曠野竟天長。

    東南形勝雄吳楚,今古人才感棟梁。遠略未因愁病減,角聲吹徹滿林霜。

  • 春風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遙接杳冥。百里平原經(jīng)雨綠,兩行高柳束天青。

    蛙聲鳥語隨鞭影,水態(tài)山容足性靈。為訪瑤池歌舞地,飄零黃竹不堪聽。

  • 清代:譚嗣同

    斗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塵寰云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

    松拿霄漢來龍斗,石負苔衣挾獸奔。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yīng)仍問武陵源。

  • 清代:譚嗣同

    老樹秋陰村路黯,殘霞嶺表夕陽紅。人盤絕磴出云背,鳥墮寒煙沒雨中。

    入塞萬山青露頂,穿林一磬響摩空。不應(yīng)更戀浮生樂,好御泠然列子風。

  • 清代:譚嗣同

    苦月霜林微有陰,燈寒欲雪夜鐘深。此時危坐管寧榻,抱膝乃為梁父吟。

    斗酒縱橫天下事,名山風雨百年心。攤書兀兀了無睡,起聽五更孤角沉。

  • 清代:譚嗣同

    一騎龍沙道路開,王庭風雨會群才。筆攜上國文光去,劍帶單于頸血來。

    柳外家山陶令宅,夢中秋色李陵臺。歸舟未忘鐃歌興,更譜防邊畫角哀。

  • 清代:譚嗣同

    金城置郡幾星霜,漢代窮兵拓戰(zhàn)場。豈料一時雄武略,遂令千載重邊防。

    西人轉(zhuǎn)餉疲東國,南仲何年罷朔方。未必儒生解憂樂,登臨偏易起旁皇。

  • 清代:譚嗣同

    作賦豪情脫幘投,不關(guān)王粲感登樓。煙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長天落日浮。

    白塔無儔飛鳥迥,蒼梧有淚斷碑愁。驚心梁苑風流盡,欲把興亡數(shù)到頭。

  • 清代:譚嗣同

    孤嶺破煙石徑微,灣頭細雨鸕鶿飛。有人日暮倚門望,應(yīng)念歸人歸未歸。

譚嗣同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