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的詩詞(82首)
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思想家、詩人和書法家。馬一浮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xiàn)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現(xiàn)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學校歌》的詞作者,浙江大學原教授。于古代哲學、文學、佛學造詣精深,又精于書法,合章草、漢隸于一體,自成一家。所著后人輯為《馬一浮集》。
主要成就
哲學體系
馬一浮認為心、思想是一切文化學術之根本,“不知反求自心之義理,終無入頭處”。因此,他反復強調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發(fā)明自心之義理”。馬一浮認為,把哲學分成本體論、認識論、經驗論、方法論等,乃是從近代哲學開始的,而“中土先哲,本其體驗所得以為說”,其學“內外本末只是一貫”??梢哉f,在馬一浮那里,全部文化或哲學問題,以及全部教育問題,都只集中在一點上,即“發(fā)明”和“反求自心之義理”。他的文化觀和哲學思想是徹底的唯心主義。
馬一浮能夠很好地融會程朱、陸王兩派的思想、方法。他認為,“義理之學最忌講宗派立門戶,……先儒臨機施設,或有抑揚,皆是對治時人病痛,不可執(zhí)藥成病。程朱陸王并皆見性,并為百世之師,不當取此舍彼。但其教人之法亦有不同,此須善會,實下工夫。他批評那些對朱陸異同爭論不休的人說:這些人“不知源流,又不明古人機用,妄生同異,只是瞎?jié)h贓誣古人,自己全不曾用力,安能知古人造詣邪?”其實,“程朱陸王豈有二道?見性是同,垂語稍別者,乃為人悉檀建化邊事耳(按:“為人悉檀”乃佛教用語,意思是根據各人不同的根機和能力,而為之說各種法;“建化”指建立教化,也是臨機施設,對癥下藥的意思)”。他在融合程朱陸王的思想方法方面,誠如賀麟所指出的:“其格物窮理,解釋經典,講學立教,一本程朱,而其返本心性,祛習復性,則接近陸王之守約?!?
理學思想
馬一浮在二、三、四十年代是與梁漱溟、熊十力等人齊名的儒家學者。他對于傳統(tǒng)儒家文化,特別是宋明理學的深刻研究和體驗,是時人所公認的。馬一浮從不標新,更不自構體系,而始終只是默默地潛心體究宋明理學,躬自踐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為人精神。
馬一浮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闡發(fā)他的理學思想的,這也就是他在《復性書院學規(guī)》中提出的“可以終身由之而不改,必適于道”的四點:“主敬”、“窮理”、“博文”、“篤行”。他指出:“主敬為涵養(yǎng)之要,窮理為致知之要,博文為立事之要,篤行為進德之要?!?/p>
“窮理為致知之要”是這四句中的重點。在談到“理”的問題時,馬一浮總是聯(lián)系“氣”和“事”來說,強調“理氣”、“理事”的“一源”和“無間”。他繼承程朱的思想說,“有氣必有理”,“離氣則無以見理”,“無此理則氣亦不存”,“理氣同時而具,本無先后,因言說乃有先后”等等。同時,他也進一步發(fā)揮道:“太極未形以前,沖漠無朕,可說氣在理中;太極既形以后,萬象森然,可說理在氣中?!彼€結合“易”的三種含義來闡發(fā)理氣的關系,說:“氣是變易,理是不易,全氣是理,全理是氣,即是簡易?!边@是一種新的解釋,誠如他自己所說的,“此是某楷定之義,先儒釋三義未曾如此說。”以后,他又把“易”之三義與佛教所說的“體、相、用”三大貫通起來,認為“不易是體大,變易是相大,簡易是用大”。從而使理氣的體用關系,得到了更為生動細致的說明。關于“理事”關系,他則一再強調“事外無理”和“理事雙融”。
更重要的還有一個“理”與“心”的關系問題。在此問題上,馬一浮竭力調和程朱和陸王的差別,而堅持的則是“心外無理”的觀點。他解釋朱熹的“格物致知說”說:“朱子釋格物為窮至事物之理,致知為推極吾心之知。知者,知此理也,知具于心,則理不在心外明矣?!彼€說:“格物即是窮理,異名同實”。他還引用佛教的理論來作佐證,說:“佛氏亦言,當知法界性一切唯心所造。心生法生,心滅法滅,萬行不離一心,一心不違萬行?!彼倪@些論證,最終是要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致知是知此理,唯是自覺自證境界,拈似人不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切名言詮表,只是勉強描模一個體段,到得此理顯現(xiàn)之時,始名為知?!笨梢哉f,窮理致知是馬一浮理學思想的核心,從這里出發(fā),又回歸這里。
學術思想
“義理名相論”則是馬一浮獨自發(fā)明的可以施之于教的對“六藝”義理的闡揚與發(fā)明,稱之為新義理學說。馬一浮“義理名相論”的學術旨歸,是通過分析名相而識得六藝的義理內涵和中國學術的本原。以佛氏的義學和禪學為助發(fā),做到了會通儒佛,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傲x理名相論”命題的提出與探究,既是馬一浮實現(xiàn)從分析名相到排遣名相的義理之學的結晶,也是要給來學指示一條達至最終派遣名相的觀念與途徑。泰和、宜山兩《會語》中的《理氣》《知能》《說視聽言動》《居敬與知言》《涵養(yǎng)致知與止觀》《說止》《去矜上》《去矜下》八篇著論,是馬一浮研究的如何從分析名相到排遣名相,從而彰顯六藝義理真諦的示范,可謂深文奧義,理事雙融,不二法門。
馬一浮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和理論,從形式上來看是相當固守傳統(tǒng)的。如他的一個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全部中國文化都可以統(tǒng)攝于“六藝”之中,即所謂:“國學者,六藝之學也”。這里的“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六經”。但馬一浮更喜歡用“六藝”這一名稱,因為它不僅是呆板地指六部經典,而是廣義地指六類或六個部門的文化學術或教化。他認為:“此(六藝)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余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p>
關于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馬一浮則站在了唯心史觀的立場上,認為完全是精神的產物。他反復聲稱:“一切道術皆統(tǒng)攝于六藝,而六藝實統(tǒng)攝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體大用也?!庇终f:“天下萬事萬物不能外于六藝,六藝之道不能外于自心”,“六藝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義理”。因此,在文化、學術上如果“不知反求自心之義理,終無入頭處”。他說,這些道理說來簡單,卻是他“自己體驗出來”的。他從這種文化觀出發(fā),對于人類的文化,特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充滿了堅強的信心。他認為,只要“天地一日不毀,此心一日不亡,六藝之道亦一日不絕。人類如欲拔出黑暗而趨光明之途,舍此無由也”。
教育成就
抗戰(zhàn)時,國難激發(fā)起了馬一浮的一片愛國熱情。他打破“平生杜門”,“未嘗聚講”的守則,在南下避難的旅途中,第一次應當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邀,出山講學,先后于江西的泰和與廣西的宜山為浙江大學的學生開設“國學講座”。關于開設這個講座的意義,他是這樣說的:“其意義在使諸生于吾國固有之學術得一明了認識,然后可以發(fā)揚天賦之知能,不受環(huán)境之陷溺,對自己完成人格,對國家社會乃可以擔當大事?!彼紫饶槌鏊未笳軐W家張載的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教大家立志,希望大家“豎起脊梁,猛著精彩”,“養(yǎng)成剛大之資,乃可以濟蹇難”。可見,他是把對學生的抗戰(zhàn)愛國教育,貫穿于這些講座之中。1939年夏,馬一浮在四川嘉定烏尤寺創(chuàng)建了“復性書院”,擔任主講,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yǎng)了一批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人才??梢哉f,整個抗戰(zhàn)時期,也是馬一浮學術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的主要學術思想著作都是這一時期發(fā)表的。
書法成就
馬一浮擅長書法,各體皆備,碑帖兼取,尚古而脫古,自成一家。尤精行草及隸書,行草運筆俊利,章法清逸而氣勢雄強,橫劃多呈上翻之勢,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氣格高古;隸書取精用弘,形成用筆溫厚、結體瀟灑之特點。亦善治印,樸茂而富韻致。
馬一浮在《戲題鬻書啟詩》中自謂:“恨無勾漏丹砂訣,幸有羲之筆陣圖?!庇纱嗽娍芍约旱臅ㄋ?,自視不低,且獨鐘于王羲之。
縱觀其學書之路,早年以唐碑入手,尤喜愛歐陽詢父子,二十歲后遍臨魏晉南北朝書,植根于鐘王諸帖。他的篆書直接取法李陽冰,隸書則以《石門頌》為宗。
最為世人認可的還是其行草書體,集各種書體于一身,自成風格。亦善治印,為西泠印社成員,其印樸茂而富韻致。
馬一浮生前曾言,他平生最喜王羲之的《蘭亭序》與《圣教序》。故對其用力也最勤,尤其學《圣教序》的成分更多。無論點畫、筆法,間架、結構,甚至是行距、章法,深受《圣教序》影響。
當然,馬一浮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贊譽,主要得自他博大精深的才學。曾受過馬一浮親炙的豐子愷更是服膺他的學問人品和書藝,稱其為“中國書法界的泰斗”。
讀書之法
對讀書的窮理之道,馬一浮亦有精辟概括,他認為,讀書之道,約而言之,有四門: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雜;三曰密而不煩;四曰專而不固。四種讀書法,實則解決了博與專、義理與細節(jié)、簡與繁、中心與邊緣等問題,其總結可謂精辟之至。馬一浮對此稍加解釋,“不局不雜,知類也;不煩不固,知要也。類者,辯其流別,博之事也。要者,綜其指歸,約之事也。讀書之道盡于此也”。
關于讀書之目的,馬一浮以為,讀書當求明理,更貴在養(yǎng)德。馬一浮承接宋儒乃至先秦儒家而來,始終將“學之為己”為第一要務,“學之為己”的目的在于成就圣賢人格;而非“學之為人”,即以“博學”炫耀于人以換取某種好處為目的。馬一浮以為,學問若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讀書再多,亦不過一書櫥耳,又有何用?他多次強調讀書的終極目的,在于修身、在于提高修為,并提出“唯有指歸自己一路是真血脈”的踐行主張。指歸自己實則意味著,學人在明理的基礎上必須要做到身體力行:“但說取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忠信篤敬’要體而行之,不是說其義旨便了”。此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意,只有真正將義理落到實處,方可算的上“真學”。反過來,通過讀書所培植的道德(即“畜德”),又能促進人們人更好的明理。譬如,當學人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具備了開放、謙虛、包容的品質時,他能更好的吸收他人有益的東西,進而更利于擴大其視野,開闊其心胸,進而幫助其更好地通曉天下之理。于是,“讀書—明理—修德—讀書—明理”構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此循環(huán)實則是儒家圣賢人格培養(yǎng)的一個縮影。總之,馬一浮的讀書之目的,在明理修德;明理之旨,終歸還是養(yǎng)德。明理踐性為歷代大儒者所提倡,更為馬一浮終生所實踐。故而,馬一浮“讀書法”,實則映射出馬一浮修身踐性之法。
抗戰(zhàn)勝利后馬一浮又回到了杭州,重新隱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圖書館,繼續(xù)選刻古書。解放后,他擔任過浙江省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等職。但遵照周總理的指示,不以俗務打攪,讓他在杭州家中(花港蔣莊)安心著書立說,頤養(yǎng)天年,直至十年浩劫,他也未能幸免。
傳播《資本論》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第十二屆世博會,中國首次以政府名義正式參加世博會。清政府派溥倫親王為正監(jiān)督(團長),并要選派懂外文的人員去負責籌建中國展館。時年20歲的馬一浮由于懂外文,被錄用去做中國展館的籌建工作。
馬一浮到達美國后,開始他抱著欣喜、激動、期盼的心情,一心想學好外語,學好西方哲學、文學,他認為學習是他的第一樂趣。不到10天,他找到一處學英語的地方,每天只要花一個美元從師學習英語2小時,學習文法。不久,他翻譯了《日耳曼社會主義史》、《法國革命黨史》,《政治罪惡論》等書刊。他的第二個樂趣是購讀了不少社會學著作和圖書,特別使他高興的是購買到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他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3月17日的日記中寫道:“今天下午我得到英譯本馬格士(馬克思)《資本論》一冊,此書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勝服仙藥十劑,予病若失矣!”這時馬一浮正在患感冒,還發(fā)著高燒。他說我回國時一定要把馬克思的《資本論》這部巨著帶回中國去。
馬一浮在美國考察了社會的一些實際情況后,心情逐漸由原來的欣喜、激動、期盼變成了苦悶、悲憤、失望。他原以為美國是文明、民主的,實際上卻是野蠻而專權的。特別使他不能忍受的是對華人的歧視,他在日記中說:“美人定華商赴會,須人納500金圓,呈保書證明實系赴會,乃許入境,既到會所,則不得出會場一步,且西人之上等俱樂部概不許入,出會場者即按例收捕,送返中國,當處以流罪?!彼f:“這哪里是參展,簡直是進牢籠。”他還說:“聞圣路易斯大學等,皆以分割中國之當否令諸生演說。在戲曲舞臺上,中國人亦被描繪成讓人笑罵的無賴等等,為什么會造成這樣?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中國人民尚未覺醒,而受美國歧視?!瘪R一浮認為要在中國傳揚馬克思的《資本論》去喚醒中華民族的覺醒,才能使中華民族得以振興。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5月6日,馬一浮在美國學習工作結束,先后歷時302天。他離開美國回到祖國,將馬克思的《資本論》帶回中國,他是在國外自費購買將馬克思《資本論》傳入中國的第一人?;貒?,他開始與國內同仁共同研讀這部人類社會哲學巨著。不久,他又東渡日本學習日文和西班牙文,進一步研究西方哲學。在日期間,結識了魯迅、秋瑾、章太炎等人,贊同辛亥革命。回國后,他定居杭州,研究各種學說。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清光緒九年(1883年),馬一浮出生于四川成都。父親馬廷培當時任四川仁壽縣知縣。母親何定珠,出身于名門望族,頗有文采。馬一浮有姐三人,均識字讀書。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從何虛舟先生學讀唐詩。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隨父母返浙江紹興原籍,居紹興東關長塘后莊村(今上虞縣)。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其父聘舉人鄭墨田教子,鄭氏為馬一浮取學名“福田”。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應縣試名列榜首。
求學生涯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浙江社會賢達湯壽潛(民國時期曾任浙江都督)見其文章,大加贊賞,以愛女湯孝愍妻之。同年赴上海習英、法、拉丁文。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與馬君武、謝無量合辦《翻譯世界》。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妻子病逝,立志終身不娶。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赴美國主辦留學生監(jiān)督公署中文文牘,后又赴德國和西班牙學習外語。曾預纂《歐洲文學四史》等著作。次年東渡日本學習日文。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回國,贊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傳西方進步思想。
學術養(yǎng)成
民國元年(1912年),應蔡元培邀請,短暫出任民國教育部秘書長,不久后便辭官歸去。
民國十七年(1928年),為豐子愷撰《護生畫集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寇攻陷上海,逼近杭城,國難迫使馬一浮攜家人南渡避寇。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至江西泰和浙大以大師名義作“特約講座”,講稿后輯為《泰和會語》。為浙大作校歌。同年隨浙大至桂林,又轉至宜山,繼續(xù)在浙江大學講學,講稿后輯成《宜山會語》。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四川籌設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編刻自撰歷年詩詞之作,有《蠲戲齋詩前集》《蠲戲齋詩編年集》《芳杜詞媵》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回杭州,續(xù)以書院主講兼總纂的名義從事刻書。
人物歸宿
1953年,任浙江文史館館長。
1954年,任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會特邀代表。
1959年,任第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會特邀代表。
1964年,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以“反動學術權威”的罪名被趕出蔣莊。
1967年,胃部大出血,后諸病皆發(fā),于6月2日在杭州逝世。逝世后,被安葬在南山公墓。
馬一浮的詩詞列表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曹溪有路透西方,擇火拈香是道場。
一念萬年誰得似,人間浩浩作商量。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樓臺彈指頓時開,活水靈苗遍地栽。無盡蒼生無盡愿,一花應現(xiàn)一如來。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昨夜燈前聽雨聲,朝來出郭趁新晴。
花時已過游人少,如此溪山獨自行!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屈原杜甫兩無倫,詩到能愚始入神。日月爭光唯此志,江河不廢賴斯人。
西天古佛應分坐,三代遺風可再淳。欲向空山酬法乳,瓣香獨拜淚沾襟。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偶攜木上座,來尋梅道人。
不辭連日雨,未減一山春。
佛髻攢螺古,天衣濯錦新。
林神吾海眾,萬樹證香聞。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扶病看朝日,聞雷罷夕餐。
思深誰可語,愁至渺無端。
老樹知風急,疲氓欲起難。
諸公勤廟略,何以慰衰殘?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寂處觀群動,林居易夕曛。
帆光排樹出,人語隔煙聞。
每望丘陵聚,翻憐草木欣。
陰晴殊未定,西北有浮云。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青眼高歌子與予,塵中元是道人居。
世情枉似空倉雀,詩味還同活水魚。
云月溪山千里夢,蚊虻天地五車書。
名都浩浩真禪定,神足泠風已久如。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迷空結色兩無端,帶壑襟丘得暫看。
豈為魚龍留沼澤,并收天地入荒寒。
云連昏旦知風怒,鳥近榆枋避弋難。
樓外百城煙水闊,何人一葉老漁竿!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陸亙南泉語未差,任移片石補庭花。
長教大士舒千臂,誰與如來共一家?巖樹蒼凝霜后干,茶甌綠泛雨前芽。
卻憐壞殿燈檠鼠,孤負池塘月夜蛙。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朝華逝水杳難尋,獨夜殘年百感侵。
陽焰已消將曙影,悲魔猶襲未枯心。
一春黯黯長逢雨,四海茫茫久罷琴。
病里不知昏晝異,攓蓬思共髑髏吟。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每聽言愁始欲愁,不將后樂抵先憂。
有心爭似無心好,魔語還兼佛語收。
大士悲深成悵惘,詩人愚重見溫柔。
一期藥病思量誤,衲被蒙頭萬事休。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才聞一路哭,有聽滿城謳。
唯有檐前雨,聲聲不斷愁。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東林法道一門開,四眾愚癡喚不回。
小徑通泉留竹樹,殘碑經雨上莓苔。
偶逢俗士攢眉去,尚有諸天獻食來。
要識彌陀元自性,兒孫何事慕蓮胎!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云愁海思天蒼蒼,風高木落鴻雁翔。
仰看明月在庭戶,不知零露沾衣裳。
亂離朋友異膠漆,干戈兄弟皆參商。
百年禮樂一朝盡,此語聞之行路傷。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細雨飄簾濕暗蛩,風聲常亂寺樓鐘。
殘書老病猶遮眼,故錦塵埃不啟封。
入坐何心驅鵩鳥,涉江誰與采芙蓉?
憂來此夕偏無寐,吹折門前幾樹松。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井鬼分星地,龍蛇入夢年。
風云飛鳥外,寂寞眾人前。
太古江流水,齊州日暮煙。
花華開已遍,白發(fā)臥秋天。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秋月一潭空,鴻飛不見蹤。
草庵非久住,消得四山風。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心微魚鳥當鄉(xiāng)親,小徑通泉竹繞鄰。
帶索行歌將送老,游山到頂不逢人。
黃花開后空籬落,白雁飛來尚水濱。
卻憶長安詩思冷,一鞭飛雪灞橋春。
-
近現(xiàn)代:馬一浮
苦霧愁陰半日晴,薄寒輕暖過清明。
年年惱亂春風里,長避飛花拂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