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的詩詞(1499首)

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主要成就

政治
蘇轍在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棰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巴醢彩牶?,亦頗覺有理。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蘇轍在京師,多所論議。當時司馬光變熙寧之法,廢除雇役法,恢復差役法,蘇轍極言不可。他的這類政治主張,與其兄蘇軾基本相同?!端问贰贩Q其“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于其兄?!?/p>

水利
在回河之爭中,蘇轍與右相范純?nèi)实戎鲝埦S持北流,反對文彥博等回河東流之議復起。蘇轍雖多次上疏反對,但以高太后為主的中樞始終傾向東流,雖時停時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東流。紹圣元年(1094年),“盡閉北流,全河之水東還故道”。

這次黃河回復東流,不過僅僅五年時間,至元符二年(1099年),黃河于內(nèi)黃決口,東流斷絕,主流又趨向北流,仍至乾寧軍一帶入海。積極主張回河的吳安持、鄭佑、李仲、李偉等被朝廷加罪,結束了第三次回河的爭論。

文學

政論與史論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他在《歷代論引》中說:“予少而力學,先君,予師也;亡兄子瞻,予師友也。父兄之學,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他雖自稱“其學出于孟子”,而實則“遍觀乎百家”。在《歷代論》中多論古今得失成敗,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蘇轍對于前輩學人,亦尊韓、歐,政治思想,亦近于歐。但韓、歐辟佛道,而蘇轍不然。蘇轍的文章,與父兄并稱當代大家。與父兄相比,雖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點。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三篇,縱談天下大事,論斷相當確切?!渡匣实蹠氛f“今世之患,莫急于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

蘇轍史論的代表作品是《歷代論》,有些篇章是寫得很有特點的。論漢光武、唐太宗,分析相當全面,和蘇軾相比,特點確在于“穩(wěn)”?!读鶉摗吩u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后方安樂腐敗的現(xiàn)實?!度龂摗穼渑c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書信雜文
蘇轍致力最勤的文章,在于政論和史論,史論之文,尤所盡心;但他寫得更為自由隨便的文章,還是書信雜文。例如十九歲時寫的《上樞密韓太尉書》,說自己初到京師,“非有求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而所愿者,只是“一睹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初生之犢,年少氣豪,既不同于韓愈《上宰相書》那樣卑躬屈節(jié),也不像李白《上韓荊州書》那樣縱橫使氣。當文人仕途廣于唐代的宋代,這樣的文章是有時代特點的。與此書相類者,還有《上昭文富丞相書》、《上曾參政書》,都是年少氣豪之作。到了晚年,所為書札,出語雖有所收斂,但依舊灑脫自然,例如《答黃庭堅書》,其文墨頗似蘇軾。二蘇早年之文,氣象雖不盡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觀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語。二蘇相比,蘇轍之文,未可以一“衰”字盡之。蘇轍的記敘雜文為人所稱者,有《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武昌九曲亭記》、《黃州快哉亭記》等。其中《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以“造語奇特”見稱。王士禛《香祖筆記》云:“潁濱《棲賢寺記》造語奇特,雖唐作者如劉夢得(劉禹錫)、柳子厚(柳宗元)妙于語言,亦不能過之?!辈⒁渲小叭霔t谷”一段文字而后云:“予游廬山,至此,然后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畫圖,后人不能及也?!碧K轍之文,本來不是以“奇”見稱的?!饵S樓賦》“稍自振厲”,即被疑為蘇軾所作,則此文之“造語奇特”,也就自然為人所稱了。蘇轍還有一篇《東軒記》,造語雖不甚奇,卻是寫得更加“如其為人”的文章。這篇“記”也是寫得頗有特色。作“東軒”以為“宴休之所”,卻不得一日“安于其中”,而日日忙于“坐市區(qū)鬻鹽、沽酒、稅豚魚”,此情此景,是和歷來文人雅士作軒亭以自適者大異其趣的。文章最后還說:希望有那么一天,“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伏田里”,“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yōu)游以忘其老”?;虑榈。恼乱嘧藻2?。這樣的筆墨,也是“如其為人”的。

詩賦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shù)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早年的作品《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寫得灑脫自然,頗見個性特點。

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nóng)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币饩抽e澹,情趣悠遠。

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夢回。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睍r值新黨蔡京等人執(zhí)政,元祐黨人累遭迫害,蘇轍筑室于許州,閉門不出,與早年之“閉門”遙相對應。從他一生的經(jīng)歷看來,始終皆以直言而不見容。故以“閉門”始,以“閉門”終。這樣的作品,亦頗見性情。蘇轍于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nèi)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宋史》稱其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認為他的高超大致和蘇軾相近。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贊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tài)寫得細致逼真,富于詩意。

儒學
蘇轍與父蘇洵、兄蘇軾創(chuàng)立了蘇氏蜀學,他與蘇軾同為蘇氏蜀學的集大成者,它與荊公新學、二程洛學相對立,“三蘇”博通經(jīng)史,遍采六經(jīng)百家之說,又吸取老莊道家學說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時代潮流的產(chǎn)物,是當時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派別。

蘇轍晚年曾著《蘇黃門老子解》,朱熹稱其書“合吾儒于老子,以為未足,又并釋氏而彌縫之,可謂舛矣!”反映了蜀學派的思想特色。此派在文學上的建樹最為卓著,但認為學術中最重要者并非文章辭賦,注重所謂“性命自得之際”。以文為“寓理之具”,認為“學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

書法
蘇轍不僅在詩文創(chuàng)作方面才華橫溢,而且其書法也頗有造詣。其書法運筆結字與其兄蘇軾頗為接近,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

傳世墨跡有《雪甚帖》、《雪詩帖》、《車馬帖》、《晴寒帖》等。

人物生平

三蘇游京
蘇轍生于宋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時其兄蘇軾四歲,父蘇洵三十一歲,游學四方。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蘇轍。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蘇轍時年十七歲,史氏十五歲。

嘉祐元年(1056年)春,蘇轍父子三人同游都城東京(今開封),經(jīng)過成都時,拜訪益州知州張方平。張方平以國士禮對待蘇轍父子。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蘇軾兄弟參加禮部會試,當時歐陽修知貢舉,將蘇軾、蘇轍兄弟置于高等,蘇轍名登五甲。蘇轍中第后,創(chuàng)作《上樞密韓太尉書》給樞密使韓琦。四月,蘇轍母親程氏去世,蘇轍父子回到蜀地。

嘉佑三年(1058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蘇轍隨父蘇洵在東京游歷。十二月,蘇轍全家至江陵,將舟中創(chuàng)作的詩賦一百篇整理為《南行集》。嘉佑五年(1060年),蘇轍隨父從江陵回到東京,父子三人將途中所作的詩賦共七十三篇整理為《南行后集》,蘇轍作有《南行后集引》。三月,天章閣待制楊畋奉命根據(jù)考績遷調(diào)官職,授蘇轍為河南府澠池縣主簿。楊畋又舉蘇轍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蘇轍與兄長蘇軾在東京懷遠驛讀書,準備制科考試。

科舉風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蘇轍參與殿試。當時仁宗已五十二歲,蘇轍想他或許對政事感到疲倦,所以盡力講政事得失,而對宮禁朝廷之事,議論尤為激切。策問試卷送上后,蘇轍自認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馬光將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馬光與范鎮(zhèn)商議后將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爭。只有胡宿認為蘇轍對仁宗不恭,堅持要求黜落他。仁宗說:“用直言來得人,而因直言拋棄他,天下人會怎么說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蘇轍被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充商州軍事推官。當時蘇洵奉命修《禮書》,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判官。蘇轍要求在京城侍養(yǎng)父親,獲朝廷準許。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蘇轍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蘇洵在京師逝世,蘇轍兄弟自汴河入淮,順長江回蜀葬父。次年十月,葬父于彭山縣安鎮(zhèn)鄉(xiāng)可龍里。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服喪期結束后,蘇轍兄弟一路東游前往京師,于次年抵達。

建議新法
熙寧二年(1069年),蘇轍上書論政事,即被神宗召見于延和殿。

當時,王安石為相,與陳升之管三司條例司,命蘇轍入三司條例司。呂惠卿依附王安石,蘇轍和他討論時多有抵觸。王安石拿《青苗書》讓蘇轍仔細議論,說:“有不便之處,就告訴我不必疑慮?!碧K轍說:“把錢借給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濟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間,吏員趁機營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錢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亂花;到交還時,即使富民也不免超過期限。這樣,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縣官的事不勝其煩了。唐代劉晏掌管國家財政,從沒有借錢給百姓。有責怪他的人,劉晏說:‘讓百姓僥幸得錢,不是國家之福;叫吏員靠法催督還債,對百姓不利。我雖然從不發(fā)放借貸,但四方的豐收和災荒谷價的貴賤,從來能及時知道。有谷賤處就收購,有谷貴處就發(fā)售,所以四方?jīng)]有太貴、太賤的弊病,豈用發(fā)貸款?’劉晏所說的,就是常平倉法?,F(xiàn)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頓,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計,就整頓實行,那劉晏的功績可以立刻見效。”王安石說:“你的話有理,我當慢慢思考?!睆拇撕笠辉轮g都不談青苗法。

被貶出京
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請發(fā)給度僧牒幾千份作為本錢,在陜西轉運司私自實行青苗法,春天發(fā)放秋天收還,和王安石意見相合,青苗法便開始實行。王安石派人去尋求尚未收取的財利。朝廷內(nèi)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說。蘇轍去見陳升之說:“從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撫恤各路百姓,但他們各人都務求滋生事端,回來所奏的大多不可實行,被天下人恥笑?,F(xiàn)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寫信給王安石,竭力陳說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發(fā)怒,將加罪,陳升之勸阻,于熙寧二年(1069年)八月被貶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張方平任陳州知州,征召蘇轍為陳州教授。

熙寧六年(1073年)四月,文彥博以代理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陽軍,征辟蘇轍為學官。

熙寧八年(1075年),改授齊州掌書記。

熙寧十年(1077年),蘇轍改任著作佐郎,又隨南京留守張方平任簽書應天府判官。當時蘇軾也外任徐州知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間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在徐州一百多天,創(chuàng)作了《逍遙堂會宿》等詩。

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烏臺詩案),責授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為監(jiān)筠州(今江西高安市)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diào)。

元豐五年(1082年),蘇轍沿贛水至黃州,與其兄蘇軾相聚,一道游覽了黃州及其對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應張夢得邀請創(chuàng)作《黃州快哉亭記》。

元豐七年(1084年)七月,量移為歙州績溪縣令。

返朝任職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五月,蘇轍臥病,至秋痊愈。創(chuàng)作《病退》詩,有《病后白發(fā)》詩。八月,因舊黨當政,蘇轍以秘書省校書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至京師,任右司諫。當時宣仁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呂公著,想廢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確、韓縝和樞密使章惇都被蘇轍彈劾去職。呂惠卿開始時諂媚王安石,到和王安石勢均力敵時,就排擠陷害王安石,比仇敵還狠,世人尤其恨他。到這時,他自知不免受責,請求提舉宮觀以逃避貶官流放。蘇轍連上三疏把他的奸惡加以揭露,以散官安置建州。

司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復差役法,不知差役法之害相當于免疫法。蘇轍說:“自從廢除差役法幾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習慣。何況役法關系眾多事務,盤根錯節(jié)十分復雜,實行得慢些,方能審慎詳盡。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終,輕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實行之后,又產(chǎn)生各種弊端?,F(xiàn)在州縣的免役錢,照例有累積剩余,大約夠用幾年,暫且依舊雇役,到今年為止。催促監(jiān)督有關官員審議差役法,趁今冬成為法令,來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實行之后,不再有人議論,那就進退都有利了?!彼抉R光又因王安石設《詩經(jīng)》、《尚書新義》來考取天下士人,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說:“進士來年秋天考試,沒有多少日子了,而議論不及時決定。詩賦雖然是小技,但要講究聲律,用的功夫不淺。至于治經(jīng)書,誦讀和講解,尤其不是輕易的事??傊?,來年都還不能實行。請求來年的考試,一切還照舊,惟有經(jīng)書的釋義兼取注疏及各家議論,或提出應舉者自己的見解,不專用王安石的學說。并罷去對律令釋義的考試,使應舉的人知道有定論,一心一意做學問,以待選拔考試,然后慢慢地議論元祐五年以后科舉的條例,也不算晚?!钡抉R光都不聽。

同年八月,被任命為起居郎,蘇轍上疏請辭,旋即權任中書舍人,不久后正式擔任中書舍人。

起初,神宗因西夏內(nèi)亂而派兵進攻,于是在熙河增設蘭州,在延安增設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賀哲宗登位,使者返回,尚未出境,西夏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們有請求蘭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討論守或棄尚未決定。蘇轍建議答應西夏所請,朝廷便允許還西夏五寨。

元祐四年(1089年),權任吏部尚書。八月,奉命與刑部侍郎趙君錫出使遼國,任賀遼國生辰國信使。

拜相參政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蘇轍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十二月,任龍圖閣學士。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當時蘇軾遭人排擠,乞求外任,蘇轍也隨兄連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獲準許。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蘇轍代理太尉、充任冊皇后告期使。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蘇轍護軍,進封開國伯,實封食邑二百戶。

連遭貶謫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

紹圣元年(1094年),門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題批駁元祐政事。他上書反對哲宗恢復熙寧新法,被貶官,削去職名任汝州知州。過了幾個月,元豐時諸臣都在朝廷任職,再貶蘇轍為左朝議大夫、袁州知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為左朝議大夫、試少府監(jiān),分司南京,筠州居住處分。蘇轍治州有優(yōu)異政績,等到他被罷免離開,州里父老送別他的人都嗚咽流涕,延綿數(shù)十里不斷。八月,到真州時,作《阻風》詩。

紹圣四年(1097年)二月,蘇轍又被貶為化州別駕,安置雷州處分。此時,蘇軾也被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蘇轍送蘇軾赴海南。六月十一日訣別于海濱。

元符元年(1098年),移到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龍川略志序》、《龍川別志序》、《春秋傳后序》。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蘇轍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為濠州團練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復職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因有田產(chǎn)在潁川,便前往居住。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在常州(今屬江蘇)去世,臨終前以不見蘇轍為憾。蘇轍得知后,在悲痛中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軾歸去來詞》,其后作《東坡先生墓志銘》。

崇寧元年(1102年)五月,蔡京當國,黨禍復起,蘇軾等已去世的元祐黨人,原追復官告并繳納;蘇轍等在世之人,并不與在京差遣。同年,削蘇轍五官,降授朝議大夫。

崇寧二年(1103年),為避禍,蘇轍獨遷汝南。十月,朝廷罷蘇轍提舉太平宮之職。住在許州,又復授太中大夫退休。

潛居潁濱
崇寧三年(1104年)正月,蘇轍在潁川定居,因感元祐時人所剩無幾,于是筑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終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謝絕賓客,決口不談時事,將所感皆寄托于詩中。

崇寧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潁濱遺老傳》及《欒城后集序》。

大觀元年(1107年),著《論語拾遺》。

大觀二年(1108年),蘇轍復任朝議大夫,遷任中大夫。

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欒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潁昌西湖,泛赮水,并有詩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職致仕。十月三日(10月25日),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十一月,朝廷追復蘇轍為端明殿學士,特賜宣奉大夫。原擬葬蘇轍于眉州祖塋,但后來仍葬蘇轍于郟縣小峨眉山蘇軾墓旁。

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因其子蘇遲顯貴,蘇轍獲贈太師,封魏國公;夫人史氏贈楚國太夫人。

淳熙(1174年—1189年)年間,追謚文定。

蘇轍的詩詞列表

  • 宋代:蘇轍

    潭邊沙水不成泥,潭上孤禽掛險啼。

    繚繞飛橋能試客,蒙茸翠蔓巧藏溪。

    云為絳帳馬融室,石作屏風玉女閨。

    仙果知君今未足,臨潭腳戰(zhàn)怕長梯。

  • 宋代:蘇轍

    柱杖行窮徑,圍堂尚有林。

    飛禽不驚處,萬竹正當心。

    虎嘯風吹籟,霜多蟬病喑。

    獸驕従不避,人到記由今。

    未暇終身住,聊為半日吟。

    青松可絕食,黃葉不須衾。

    偶到初迷路,將還始覺深。

    堂中有幽士,插髻尚余簪。

  • 宋代:蘇轍

    伊闕遙臨鳳闕前,龍門女幾氣蒼然。

    唐朝御路依稀在,猶想東巡塵暗天。

  • 宋代:蘇轍

    野鷹來,雄雉走。

    蒼茫荒榛下,毰毸大如斗。

    鷹來蕭蕭風雨寒,壯士臺中一揮肘。

    臺高百尺臨平川,山中放火秋草乾。

    雉肥兔飽走不去,野鷹飛下風蕭然。

    嵯峨呼鷹臺,人去臺已圮。

    高臺不可見,況復呼鷹子。

    長歌野鷹來,當年落誰耳。

    父生已不武,子立又不強。

    北兵果南下,擾擾如驅羊。

    鷹來野雉何暇走,束縛籠中安得翔。

    可憐野雉亦有爪,兩手捽鷹猶可傷。

  • 宋代:蘇轍

    飛鳥不知穴,山鹿不知流。

    薛子善飲酒,口如汲水虬。

    吾觀腸胃間,何異族黨州。

    人滿地已盡,一介不可留。

    謂子試飲水,一酌不再求。

    謂子飲醇酒,百酹豈待酬。

    酒可水不可,其說亦已悠。

    以我視夫子,胸腹百丈幽。

    譬如田中人,視彼公與侯。

    未省破顏飲,何況裸露頭。

    鴟夷謂大瓠,皆飽安用浮。

    多少茍自適,豈害為朋游。

  • 宋代:蘇轍

    怪我辭官免入商,才疏深畏忝周行。

    學從社稷非源本,近讀詩書識短長。

    東舍久居如舊宅,春蔬新種似吾鄉(xiāng)。

    閉門已學龜頭縮,避謗仍兼雉尾藏。

  • 宋代:蘇轍

    春氣入楚澤,原上草猶枯。

    北風吹栗林,梅蕊颯已無。

    我行亦何事,驅馬無疾徐。

    楚人信稀少,田畝任蓁蕪。

    空有道路人,擾擾不留車。

    悲傷彼何懶。

    歡息此亦愚。

    今我何為爾,豈亦愚者徒。

    行行楚山曉,霜露滿陂湖。

  • 宋代:蘇轍

    巫廟真人古列仙,高心獨愛玉爐煙。

    饑烏巧會行人意,來去紛紛噪客船。

  • 宋代:蘇轍

    識公歲已深,従公非一日。

    仰公如重云,庇我貧賤跡。

    公歸無留意,我處念平昔。

    少年喜文字,東行始觀國。

    成都多游士,投謁密如櫛。

    紛然眾人中,顧我好顏色。

    猖狂感一遇,邂逅登仕籍。

    爾來十六年,鬢發(fā)就衰白。

    謀身日已謬,處世復何益。

    従來學俎豆,漸老信典冊。

    自知百不堪,偶未三見黜。

    譬如溝中斷,誰復強收拾。

    高懷絕塵土,舊好等金石。

    庠齋幸無事,樽俎奉清適。

    居然遠憂患,況復取矜式。

    汪洋際海深,淡泊朱弦直。

    徇時非所安,歸去亦何失。

    道存尚可卷,功成古難必。

    還尋赤松子,獨就丹砂術。

    恨無二頃田,伴公老蓬篳。

  • 宋代:蘇轍

    泉源何従來,山下長溪發(fā)。

    油然本無營,誰使自激冽。

    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葉。

    使水皆為泉,地已不勝泄。

    應是眾水中,獨不容至潔。

    涓涓自傾瀉,奕奕見清澈。

    石泓凈無塵,中有三尺雪。

    下為百丈溪,冷不受魚鱉。

    脫衣浣中流,解我雙足熱。

    樂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

  • 宋代:蘇轍

    長淮暮生風,來自渦河口。

    新舟雖云固,波浪亦難受。

    詩來話艱厄,驚恐及兒婦。

    憶同溯荊峽,終夜愁石首。

    余飚入幃幄,跳沫濺窗牖。

    平生未省見,驚顧欲狂走。

    爾來涉憂患,漸覺成老丑。

    遙喜波浪中,時能飲醇酒。

  • 宋代:蘇轍

    聲病消磨只古文,諸儒經(jīng)術斗紛紜。

    不知舊學都無用,猶把新書強欲分。

    老病心情愁見敵,少年詞氣動干云。

    搜賢報國吾何敢,欲補空疏但有勤。

  • 宋代:蘇轍

    公居潁水上,德與潁水清。

    身閑道轉勝,內(nèi)足無復營。

    平昔富交游,開門坐常盈。

    退居萬事樂,獨恨無友生。

    汝潁亦多士,后來非老成。

    趙公平生舊,情好均弟兄。

    少年結意氣,晚歲齊功名。

    攜手踐廊廟,躡足辭鈞衡。

    徜徉里閭間,脫略世俗縈。

    興來忽命駕,一往千里輕。

    白發(fā)儼相映,元勛各崢嶸。

    人生會面難,此會有余情。

    遨游西湖中,仲夏草木榮。

    壺觴列四坐,歌舞羅前楹。

    畫舫極氵公溯,肩輿并逢迎。

    棹進鳧鴨亂,樂作蟲魚驚。

    近寺駢履跡,高臺吹笑聲。

    往事語京洛,余歡發(fā)吟賡。

    拳拳主人厚,款款來客誠。

    此樂有時盡,此好何由傾。

  • 宋代:蘇轍

    乘軺舊西蜀,出鎮(zhèn)復東川。

    父老知遺愛,壺漿定滿前。

    江山昔年路,旄節(jié)異邦權。

    望重朝中舊,疆分劍外天。

    歲登無猛政,蠻服罷防邊。

    去國身雖樂,憂時論獨堅。

    孤誠抱松直,匯進比茅連。

    我亦相従逝,疏狂且自全。

  • 宋代:蘇轍

    重重山前峰,上上終非頂。

    行登眾嶺徹,始得山門迥。

    高風慘多寒,落日側先暝。

    卻視向所經(jīng),眇如在深井。

  • 宋代:蘇轍

    呂公年已莫,擇主渭河邊。

    跪餌留雙膝,臨溪不計年。

    神專能陷石,心大豈營鳣。

    不到磻溪上,安知自守堅。

  • 宋代:蘇轍

    洞前危逕不容足,洞中明曠坐百人。

    蒼崖硉兀起成柱,亂石散列如驚麇。

    清溪百丈下無路,水滿沙土如魚鱗。

    夜深明月出山頂,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構火青如磷。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氣飄亂為橫云。

    深山大澤亦有是,野鳥鳴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無復見,至今冠蓋長滿門。

  • 宋代:蘇轍

    吾觀天地間,萬事同一理。

    扁也工斫輪,乃知讀文字。

    我非畫中師,偶亦識畫旨。

    勇怯不必同,要以各善耳。

    壯馬脫銜放平陸,步驟風雨百夫靡。

    美人婉娩守閑獨,不出庭戶修容止。

    女能嫣然笑傾國,馬能一踧致千里。

    優(yōu)柔自好勇自強,各自勝絕無彼此。

    誰言王摩詰,乃過吳道子。

    試謂道子來置女,所挾従軟美。

    道子掉頭不肯應,剛杰我已足。

    自恃雄奔不失馳,精妙實無比。

    老僧寂滅生虛微,侍女閑潔非復婢。

    丁寧勿相違,幸使二子齒。

    二子遺跡今豈多,岐陽可貴能獨備。

    但使古壁常堅完,塵土雖積光艷長不毀。

  • 宋代:蘇轍

    貢甫少多才,交游一何眾。

    談詞坐傾倒,玉麈日揮弄。

    逡巡不為虐,巧捷有微中。

    群情忌超邁,微過出嘲諷。

    南遷時已久,未見肯力貢。

    舌在終自奇,髀滿安足痛。

    人生百年內(nèi),僅比一朝夢。

    骎骎就消涸,斗水傾漏甕。

    江淮未可嫌,遲晚聊自送。

    試觀終日閑,何似兩耳哄。

  • 宋代:蘇轍

    桃花汴水半河流,已作南行第一舟。

    倦報朝中言嘖亂,喜聞淮上櫓咿呦。

    平時答策詞無枉,此去為邦學更優(yōu)。

    自古東陽足賢守,請君重賦沈公樓。

蘇轍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