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汝礪的詩詞(721首)
彭汝礪,字器資,祖籍江西袁州區(qū),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濱田村)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狀元。彭汝礪讀書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義;與人交往,必盡試敬;而為文命詞典雅,有古人之風(fēng)范。著有《易義》、《詩義》、《鄱陽集》等。彭汝礪去世后被安葬在江西省鄱陽縣雙港鎮(zhèn),其后裔以鄱陽濱田,雙港為中心,散居全國各省市等地。
人物生平
彭汝礪科舉為士,治平二年(1065)舉進士第一名。歷任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潭州軍事推官。王安石看到他的《詩義》,補國子直講,改任大理寺丞,提升為太子中允,不久厭惡他。
御史中丞鄧綰將要提升為御史,召之不去;又上奏,再以失舉自列。神宗生氣,貶逐鄧綰,任用汝礪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汝礪首先陳述十事:一是正己,二是任人,三是守令,四是理財,五是養(yǎng)民,六是賑救,七是興事,八是變法,九是青苗,十是鹽事。指出揭發(fā)利弊,多是人所難說的。又論呂嘉問市易聚斂非法,應(yīng)罷免;俞充諂媚宦官王中正,以至指使妻兒拜見王中正,不應(yīng)檢正中書五房事。神宗(皇帝)為此而罷免俞充,并查究汝礪的話的根據(jù),汝礪說:“這樣,不是用來廣視聽的做法“。終于不奉詔命。等到王中正與李憲主管西部軍隊,汝礪說:不應(yīng)把軍隊付與宦官,因而言及漢、唐禍亂之事。神宗不高興,說話打斷了汝礪。汝礪拱手站立不動,等待機會再說,神宗為之改容,在廷的人都嘆息佩服。皇族宗室把女賣婚民間,官員奏請解除婚姻。汝礪說:“這雖然是疏遠的親戚,都是天家子孫,不能使民間的低賤人得以貨取,希望改變婚法?!?/p>
元豐初年,汝礪以館閣??钡纳矸轂榻鬓D(zhuǎn)運判官,辭謝皇帝,又說“:現(xiàn)在不擔(dān)心沒有將順之臣,擔(dān)心沒有諫諍之臣;不擔(dān)心沒有敢為之臣,擔(dān)心沒有敢于說話之臣?!鄙褡诜Q贊他的忠誠。更替回朝,任京西提點刑獄。
元二年(1087),召用為起居舍人。當(dāng)時皇帝想問新舊政治,回答說:“政治沒有彼比,統(tǒng)一于是而已。現(xiàn)在所變化大的,是取士與差役法,實行這些制度但士人百姓都不滿,不見其可行。”過了一年,升任中書舍人,賜金紫。汝礪詞命雅正,大臣中有持平論的,與他的意見頗為相左,一時希圖進取之士都指責(zé)他,想要排斥去掉他們這類人,但沒有借口發(fā)作。
恰逢知漢陽軍吳處厚得到蔡確安州詩上呈。附會解釋,認為怨恨誹謗。諫官交互上章請治罪,又制造危言,來激怒宣仁太后,打算置之法辦。汝礪說:“這是羅織罪名的開始?!倍啻螆蟾鎴?zhí)政大臣,不能挽救,于是上疏論列,沒有得到同意。正居家待罪,得到蔡確謫命除目草詞,說:“我不出來,誰來擔(dān)負這一責(zé)任。”立即進入禁宮中,封還除目,議論更加懇切。諫官指責(zé)汝礪為朋黨,宣仁太后說“:汝礪豈是依附蔡確的人,也是替朝廷論事而已。”等到蔡確貶官新州,又需要汝礪草詞,于是落職知徐州。開始,汝礪在御史臺時,議論呂嘉問之事,與蔡確意見不同,移外任十年,蔡確起了很大作用。后來治罪呂嘉問其他獄案,因不阿附執(zhí)政大臣,因被削奪二官。到這時,又替蔡確獲罪,人們因此更加尊敬他。
加官集賢殿修撰,入權(quán)兵、刑二部侍郎。有獄案應(yīng)寬大,執(zhí)政大臣以特旨殺之,汝礪堅持不殺。執(zhí)政大臣發(fā)怒,懲罰汝礪的部下。汝礪說“:皇帝的制書有不便的地方,允許奏論,這是制度。部下又有什么罪?”于是自己彈劾請求去職,奏章四次上呈。詔令免去部下的懲罰,移汝礪任職禮部,實授吏部侍郎。
哲宗親自處理政事,修撰熙寧、元豐政事,人們都爭相獻出所聞,汝礪惟獨沒有建議。有人問他,回答說:“在以前就無人敢說,在今天就人人能說話了。”進升代理吏部尚書。言官認為他曾經(jīng)依附劉摯,以寶文閣直學(xué)士的身份為成都知府。沒有去赴任,多次上奏章,又降為待制、知江州。將要發(fā)出,哲宗詢問他所想說的話,汝礪應(yīng)對說:“陛下現(xiàn)在所恢復(fù)的,其政事不能沒有是非,其人不能沒有賢能不肖。政事惟其對,那么沒有什么不好;人惟其賢能,那么沒有什么得不到的了?!?/p>
到達江州幾個月后汝礪因病去世。他的遺表大略說:“土地已有余,希望撫以仁政;財用不是不富饒,希望節(jié)以禮儀。奸佞之人開始好像令人喜歡,但其禍患在將來;忠言開始好像令人討厭,但其利益很廣博?!敝劣趽嵝艉颖绷魃⒁泼瘢暡旖纤疄?zāi)旱災(zāi),共幾百言。朝廷正任命他為樞密都承旨卻已去世,就以之告賜其家。終年五十四歲。
彭汝礪的詩詞列表
-
宋代:彭汝礪
南陽雖好遠江干,襄沔歸來失病顏。雨霽遠浮清漢水,云歸深見上方山。
傷心蜀主君臣際,回首龐公父子間。薄暮樓頭待明月,笛聲時見釣舟還。
-
宋代:彭汝礪
古人何計亦何思,世俗紛紛錯自疑。天地百年俱夢幻,可能于爾較毫絲。
-
宋代:彭汝礪
江城雙鯉得詩筒,應(yīng)念勞勞夢幻中。雷電自知生有限,波瀾還悟物無窮。
-
宋代:彭汝礪
我行欲從車,好風(fēng)苦相招。謂言困行役,厭此道路遙。
骎骎四駱馬,終日在岧峣。簿書更追隨,精耗發(fā)欲焦。
乃復(fù)汎柏舟,錦幔蘭為橈。是時春始和,暖風(fēng)秀蘭苕。
彼柳已青青,彼桃已夭夭。王事敢不修,我行歌且謠。
彼不知之者,謂我士也驕。不知非所知,我茲以逍遙。
-
宋代:彭汝礪
黎明駕出告熙成,朝野人呼萬歲聲。日上天門春意近,雪殘宮瓦曉寒生。
六龍寵護隨天仗,三爵恩容醉御觥。德似丘山纖未報,白頭知愧不知榮。
-
宋代:彭汝礪
中行耀師寵,北顧寬上憂。惠澤蘇民瘵,威名聞鬼陬。
鹽梅合調(diào)羹,帷幄聊運籌。中山想可見,更登城上樓。
清患在未形,患形其計難。父老不言兵,朝廷今久安。
貴侯弄絲竹,騎士矜綺紈。念念須預(yù)防,壯士心為寒。
非公能知微,何敢矢此言。
-
宋代:彭汝礪
有弟有弟各一隅,萬里不見徒嗟吁。江湖春色又歸矣,庭檻花枝還有無。
欲寄我聲無鯉魚,欲寫我恨無酒壺。開編一見鹡鸰詩,潸然淚落如真珠。
-
宋代:彭汝礪
宴處重尋舊,淹留怪此身。是非方背俗,趨向且依仁。
講論青瑤重,文章白日新。材謀強訓(xùn)練,機務(wù)默經(jīng)綸。
抱策期寧漢,潛輝豈避秦。幽扉重蘚跡,永巷絕車轔。
奧域爭先到,夷途約薦臻。方從三友益,肯顧一瓢貧。
學(xué)以充吾志,思期惠爾民。如何迷要路,未得泛通津。
雖謂神龍屈,寧慚尺蠖伸。廟堂方致理,巖穴肯遺人。
自顧蓬蒿跡,終非草莽臣。佇期攜素業(yè),相與奉嚴宸。
執(zhí)己清成雪,謀邦銳應(yīng)斤。力求三代治,追復(fù)在昌辰。
-
宋代:彭汝礪
日就妻孥問藥囊,鏡中自笑鬢毛蒼。詩編欲乞閑方記,茶面親題病未嘗。
飲量無涯傾北海,風(fēng)情不薄念東陽。終篇未盡相望意,洗耳風(fēng)前遲報章。
-
宋代:彭汝礪
時平謀帥重,侍從輟名卿。龍種三千騎,虬髯十萬兵。
紅蓮?fù)鮾€幕,細柳亞夫營。列道諸侯謁,還鄉(xiāng)故老迎。
試詢?nèi)龑⒄瑧?yīng)過五梁城。莫樂潭園勝,難忘魏闕情。
守株嗟我老,杖鉞壯公行。祇恐非朝夕,君王召賈生。
-
宋代:彭汝礪
啼猿飛鶴近孱顏,想見仙翁步履還。賈誼行須對宣室,謝安未用憶東山。
-
宋代:彭汝礪
數(shù)竿嚴瀨釣魚綸,一幅淵明漉酒巾。天上舊傳公子貴,漢陰今見丈人真。
登山臨水能胥宇,問舍求田待卜鄰。欲作獨清無已甚,時將數(shù)字寄埃塵。
-
宋代:彭汝礪
凡花朝開暮即老,仙桂春花秋更好。幽砌終年看不飽,洞門無日春不到。
玉樽一挹把筆掃,跂腳詩成不立草。醉倒淋漓應(yīng)落帽,衣襟沾濕云如膏。
-
宋代:彭汝礪
片帆逆水過溪山,吾賤能諳世路難。小雨作云迷澗谷,急風(fēng)吹雪上波瀾。
草根已定春來意,梅蕊猶含臘后寒。漸老豈能支道路,扁舟欲去老漁竿。
-
宋代:彭汝礪
錦江蟠泊落云端,秀氣全分在爾顏。少日大鵬飛北海,清時片玉出昆山。
心存魏闕安危際,名在丹臺伯仲間。昨夜瀘渝初奏捷,巔崖誰為勒銘還。
-
宋代:彭汝礪
槿花時態(tài)厭羈貧,誰恤天涯臥病身。千里有家歸未得,一心無賴恨長新。
形容憔悴真衰漢,意氣蕭條似老人。恨乏酒樽將寂寞,獨憑詩句訴酸辛。
-
宋代:彭汝礪
彼呱呱者,其孰棄之。彼嬛嬛者,其孰收之。彼禽何知,能字其雛。
飛前則顧,饑啄則呼。孰謂斯人,禽之不如。彼雛之微,皆得所依。
婉娩其音,婆娑其衣。孰謂斯人,乃獨無歸。我號斯言,以告采詩。
-
宋代:彭汝礪
離筵冰凍樽中酒,行路雪沾身上衣。游子思鄉(xiāng)夢先到,老人惜別涕交揮。
昔年終軍棄繻去,今日買臣懷綬歸。晝繡奚為公不樂,祇應(yīng)愁見白云飛。
-
宋代:彭汝礪
步入浮游淡泊中,紅塵無計到心胸。微之散落詩千首,白也飄零酒百鐘。
天地寂寥窺夜月,風(fēng)霜悲慘看春松。清晨試引青銅照,一點朱丹入病容。
-
宋代:彭汝礪
不是傷愁不作詩,吾言無益亦何為。肺肝欲語竟無處,惟有江頭鴻雁知。
彭汝礪詩詞名句
詩詞推薦
- 漢水宋代:蘇軾
- 麥斜行明代:鄭善夫
- 宿池江 其二明代:邵寶
- 長春樓為休寧楊處士賦明代:潘希曾
- 送趙玉甫赴穿山監(jiān)場宋代:劉宰
- 羊荊華敞小軒面叢竹予以細香名之蓋用杜子美風(fēng)吹細細香之句因賦此詩宋代:李光
- 厓山吊古明代:梁逢登
- 游六王山明代:陳圭
- 岑溪悲叔白七首 其四 易使橋清代:李憲噩
- 浪淘沙·簾外五更風(fēng)宋代:李清照
- 送從弟皮崇歸復(fù)州唐代:皮日休
- 喜沈融谷茂才重入丹霞明代:釋今帾
- 望蓬萊金朝:劉志淵
- 贈蕭良有良譽赴春官明代:梁紹震
- 上巳日阻雨和王沖之韻宋代: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