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朗讀群山萬壑赴 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環(huán)佩一作:環(huán)珮)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杜甫 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 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 杜甫 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 杜甫 草堂紀念。
譯文注釋
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xiāng)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huán)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fā)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釋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離開。
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省識:略識。
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詩詞推薦
花枝婭姹搖春風,紛紛蜂蝶爭繁叢。我來提壺飲花下,閑愁如雪皆消融。
枝頭黃鳥聲更好,似惜春光怨春老。少年樂事那復得,只今空憶長安道。
救人無術廿載中,歸來兩鬢已成翁。故交如花漸凋落,欲話衷曲誰人同?
且拚爛醉花陰臥,明日呼童掃落紅。
迎霜破雪是寒梅,何事今年獨晚開。應為花神無意管,故煩我輩著詩催。
繁英未怕隨清角,疏影誰憐蘸綠杯。珍重南鄰諸酒伴,又尋江路覓香來。
扁舟入浙,便有家山意。全勝軺車駕邊地。愛官塵不到,書眼爭明,稱壽處,春傍梅花影里。
平生丘壑志,未老求閑,天亦徘徊就歸計。想疊嶂雙溪,千騎弓刀,渾不似、白石山中勝趣。怕竹屋梅窗欲成時,又飛詔東山,謝公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