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1730—1802年),清代官吏、詩人、書法家。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乾隆時探花,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后又任云南姚安知府,后辭官返鄉(xiāng),遂絕意仕途。工詩文,善書法,醉心于王羲之、王獻之,作書喜用長鋒柔毫,書風清峻綺麗。著《快雨堂題跋》,闡述對書法的認識。有《夢樓詩集》行世。
王文治一生以書法稱名于世,早年習書從前輩笪重光人手,受其影響頗深。他的楷書師從褚遂良,行草書則學自《蘭亭序帖》和《圣教序》。但錢泳卻認為他是學趙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筆,中年以后改習張即之。從王文治傳世書法來看,其飄逸婉柔的點畫和嫵媚勻凈的結(jié)體,的確透露出與笪重光、董其昌二人書法的傳承關系,而線條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書法的結(jié)果。除笪、董二人的影響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王文治中年以后潛心禪理,對于有關佛經(jīng)的書法尤其用心關注。他曾收得張即之的寫經(jīng)墨跡,臨摹學習,因此其書風與張即之、笪重光一樣有用筆扁薄的特點。
他喜用長鋒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這與他的天然秀逸的書風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說:“國朝劉石庵相國(指劉墉)專講魄力,正夢樓太守(指王文治)則專取風神,故世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錢泳亦將他與劉墉、梁同書作比,認為王文治中年得張即之書跡臨摹,遂入輕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纖,姿態(tài)自佳,而欠莊重。此論雖取貶義,但對王文治的書風特色的譬喻,還是比較精當?shù)摹_@種“秋娘博粉”般的格調(diào),亦可作為真?zhèn)舞b別的依據(jù)。從傳世真跡來分析,王書運筆柔潤,墨韻輕淡,行間布白,疏朗空靈,氣格風神極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書風而更加嫵媚,倜儻風流的境界是作偽者難以仿效的,莫怪當時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書、梁衍、梁國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說法。
據(jù)王昶《湖海詩傳》稱:“禹卿尤工書,楷法河南,行書效《蘭亭》、《圣教》;入京師,士大夫多寶重之?!逼鋵?,王文治二十多歲時就書名遐邇傳揚。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出使琉球,兩位使臣仰慕王文治書名,特意邀請他同行,王文治欣然答應。琉球人素好書法,得知王文治是中國書法名家,紛紛重金求書,視為至寶,十分珍重,一時間王文治在琉球書名風靡。當時朝鮮人來華,專門以餅金購得王文治書法以歸,其書法聲名遠播海外。乾隆皇帝南巡江南時,在杭州寺廟中見其所書《錢塘僧寺碑》,大賞愛之。由于乾隆皇帝的贊賞,王文治的書法聲望一下大大提高,廣為流傳,為士林所寶。日本很多博物館都珍藏著王文治真跡。如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藤井齊成會有鄰館、沖繩縣立博物館、大分縣立博物館皆珍藏有王文治的墨寶。
其書法用筆規(guī)矩而灑落,結(jié)構(gòu)緊密而內(nèi)斂,墨色以淡為主,著實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xiàn)。王文治忠實地秉承帖意,但無傳統(tǒng)帖學的流轉(zhuǎn)圓媚與輕滑。其書用筆轉(zhuǎn)少折多,以折為主,顯得果斷有致,干凈利落。瘦硬的筆畫略帶圓轉(zhuǎn)之意,既嫵媚動人,又俊爽豪逸,風神蕭散,筆端毫尖處處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行書作品《待月之作》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見其晉唐功底深厚。
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王文治《行書詩軸》作于清乾隆五十一年,縱129.8cm,橫45.2cm。釋文: 僧樓夕陽下,徒倚聽鐘聲。林氣侵人暗,池光受月明。漸穿風檻入,頓與露階平。犖確山中路,居然玉界行。翠淙閣與潘蓮巢唐耀卿釋無思道省待月之作。時丙午陽生之月 文治。” 據(jù)年款“丙午”可知此作書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文治時年57歲。此作書法俊朗疏秀,精妙妍美,是王文治中年創(chuàng)作的精品。
Copyright ? mingxi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優(yōu)配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書面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復制信息內(nèi)容、建立鏡像
本網(wǎng)站內(nèi)容僅供參考,請以各學校實際情況為主!內(nèi)容侵權(quán)或錯誤投訴:841539661@qq.com 工信部備案號:浙ICP備20019715號